富士康坠楼频频:如何遏制自杀快速传染?
富士康最近自杀事件不断,员工坠楼频频。
1月23日,19岁的富士康员工马向前猝死,后警方调查“疑为生前高空坠死”;
3月11日富士康一员工夜里坠楼身亡;
3月17日一女员工坠楼摔伤自称“活着太累”;
昨日凌晨3时左右,富士康龙华厂区的一名23岁湖南籍男性员工从宿舍坠楼身亡。
这一系列的坠楼事件让人担心还有没有下一个?下一个会是谁?
根据一般情景,自杀这种让人无望的死亡方式通常具有“传染性”,尤其会对相同状态下的人有很深的影响,是所谓“跟屁虫效应”(copycat effect),传播媒体大篇幅报导,原本有所忌讳、犹豫不决的忧郁症病患,断然的结束生命,或者采取更激进的自杀手段,先前只是吞食安眠药或割腕,名人示范之后,坠楼、上吊、枪炮刀械各种猛烈的自杀方式全部出笼。德国文豪歌德的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于1774年发行,当时不少欧洲年轻人也学小说里的维特举枪自尽,美国女星玛莉莲梦露在1960年代自杀之后,也有不少女性的仿效者。从自杀动机到实际行动,通常酝酿相当时日,过程反覆不定,当事人很难痛下决心,就此一了百了,名人自杀则成为烈士般的典范,可以简化自杀动机与实际作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漠视生活中可能牵绊的其他因素,甚至将自杀行为神圣化。
因此,一直以来自杀新闻与言论自由的范畴有所规范,比如挪威完全禁止自杀新闻的报导,土耳其则严禁自杀的图片或影像公诸于世,美国没有法律的明文禁止,但是新闻从业人员必须依据职业伦理作出判断,适当的取舍新闻内容,台湾的媒体完全以商业利益挂帅,整日追逐腥膻八卦,完全不顾社会的负面影响。而国内,目前还处于懵懵懂懂,两者之间。
附:
像精神疾病尤其是忧郁症,与自杀之间的关系特别密切,无望无助的忧郁症状特别容易导致自杀,忧郁症病人通常在二十多岁时出现第一次郁期,病患早期的完全缓解期似乎比较长,郁期次数的多少,可预测未来发病的机率,第一次郁期后,60%有第二次复发,第二次郁期后,70%有第三次复发,第三次郁期后,约90%有第四次复发,未经治疗的忧郁期可以持续达四个月或更久,5-10%会持续两年达到郁期程度,三分之二的忧郁症病人可以完全缓解,其他的三分之一则呈现部分缓解或者慢性化,约5%的忧郁症病患可能死于自杀。一般而言,女性自杀率高,自杀方式以药物过量最常见,男性常选择坠楼、上吊、枪炮刀械等猛烈的自杀方法,致死率较高。20岁前后年轻人或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自杀人口分布最密集的两个年龄层。与自杀有关的危险因子还包括严重的精神错乱(指使性的幻觉、被外力控制的妄想)、酗酒、过去曾有自杀病史、计划周详而非临时起意的自杀、薄弱的社会家庭支持系统、鳏寡孤独、长期卧病等。危险因子愈多,自杀的风险就愈高,越需要迅速的介入,给予适当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