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天然气供需情况的月度天然气表观消费数据,将自己和中石油、中石化等几大天然气行业巨头一起放置到了镁光灯下。
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有川气东送项目完工、中亚天然气管道输气能力提升等有利因素,但由于新增市场扩展较快,今年冬季,国内天然气供应仍然存在相当压力。此前,中石油、中石化一直在极力推涨天然气价格,在业界看来,发改委此番表态更像助阵天然气涨价。
天然气价格的上涨趋势已成定局,但目前上涨的速度和频率是否过快,是否已超出市场的承受能力?
发改委为涨价造势?
月度天然气表观消费数据,在发改委的历史上,仅仅发布过两次。
上一次发布是2010年8月30日,发改委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公告称,2010年1~7月份,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总计606亿立方米,较上年同期增加21.2%。其中,7月份的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较上年同期增加15.9%,达到86亿立方米,创4月份以来的新高。
该公告称,今年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导致用电量大幅增加,进而带动发电用天然气需求不断增加。但随着天气转凉,天然气消费量将在入冬前进入相对淡季。
“如果没有9月25日发布的8月份天然气表观消费数据,关于7月份数据的公告可谓言简意赅,非常准确地表达了国内天然气的消费趋势。但在发布8月份数据的同时,发改委还说:‘据反映,目前中亚进口天然气价格明显高于国内销售价,中石油集团承担了巨额亏损’。”一位不愿具名的权威专家认为,发改委这样的表述语气,让人怀疑其是为中石油集团涨价助阵。
“个人不反对发改委发布相关月度消费数据,如果这一发布制度能够坚持下去,对后期正确引导市场消费也会产生积极作用。”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岳来群博士表示,发改委发布上述公告,至少应基于自身的调查结果,否则就难脱发改委代言中石油集团的嫌疑。
生产成本成谜
近年来,《中国经营报》记者曾多次参加过中石油有关天然气生产尤其是销售方面的会议。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石油频频大声疾呼谋求涨价,但却从未对外公开过其生产国产天然气的成本。
据《财经》杂志报道,某行业专家对位于新疆的克拉2气田的井口成本进行测算,认为该井已收回前期投资成本。而就克拉2气田看,共有17口气井,其中最高单井日产超过500万立方米。前述业内人士表示,在该区块开发一口天然气井的前后期成本在2亿元人民币左右,一口井每天大约出产天然气100万立方米以上。他分析,按照目前发改委最新确立的一线天然气平均出厂价1元/立方米计算,中石油最多一年就可以回收投资成本。
但是,中石油呼吁涨价的筹码并非源自国产气源。在多个场合,中石油高层均表示,源自中亚油气管道等进口气源价格高企,导致企业亏损严重。发改委最新数据称,1~8月,我国累计进口中亚天然气23.8亿立方米,LNG579万吨,进口资源总量同比增加1.4倍。
显然,日益激增的进口气源的确给中石油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
然而,国产的气源似乎被有意忽略。以西气东输管道为例,2009年,该管道实际输送天然气量170亿立方米,远超设计输送量(120亿立方米)。按照今年前8月的进口量推算,该管道在2009年实际输送中亚进口气源数量不会超过30亿立方米,也就是说,剩余超过140亿立方米气源仍然源自国产。
“如果半数以上的消费气源仍然是国产气源,那么,在早已收回投资成本的背景下,中石油应该用国产气源的盈利弥补进口气源的亏损。”韩晓平告诉记者。据2010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中石油天然气与管道业务实现经营利润高达112.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激增13.7%。而2009年全年天然气业务更是实现经营利润190.46亿元,比上年同期的160.57亿元增长18.6%。
调价进行时
作为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天然气的价格显然被普遍关注。
发改委此番预警冬季天然气缺口,已经悄然抬高后市涨价预期。2000年以前,80%的天然气都用于工业生产。随着居民燃气改造工程的迅速发展,目前只有30%的天然气用于工业生产,绝大部分的天然气供应为居民生活用气。由于能源产品的特殊性,石油企业每年都能获得大量财政补贴。
但是从天然气涨价问题上来看,发改委近年来对中石油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今年6月初,发改委曾将国产陆地气田井口价格普遍上调了0.23元/立方米,提价幅度为24.9%。上调原因是,发改委希望国产气盈利能够补贴中石油进口气源的亏损。在过去的3个多月里,各地已纷纷调价。
众多能源专家认为,天然气价格的上涨趋势已定,但目前上涨的速度和频率过快,超出市场的承受能力。如果相关企业的涨价诉求一直不减,天然气将在两年内保持上涨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