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底3月初,全国大部分地区遭遇寒潮降温天气,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各地天然气用量急剧攀升,出现了天然气供应异常紧张的局面缺气一度成为百姓议论的热门话题。
最近几年我国天然气产量已经迅速上升,2008年达到760.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6%,较2000年增加了1.8倍。但与此同时,天然气消费也在迅速增长,而且增速更快,2008年达到807.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8%,较2000年增加了2.3倍。我国从2006年开始已经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2008年进口量达到44.4亿立方米。
目前,我国天然气市场已经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未来天然气进口将成为常态。也就是说,国内天然气供需矛盾会长期存在。特别是在出现大雪等极端天气时,供需矛盾迅速被激化,甚至会出现“气荒”现象。
造成“气荒”的直接原因是“供需失衡”,而根本原因之一无疑是我国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尚不完善。
事关民生,天然气价格改革似乎已经无法回避。
低价的历史原因
我国天然气产业链主要由天然气生产商、天然气管网运营商、天然气分销商(城市燃气公司)和终端消费用户几个环节构成。
天然气价格主要由出厂价、管道运输费和城市配气费组成,前两者由国家发改委定价,需要经过城市配气管网的天然气终端价格则由地方政府定价。目前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处于政府制定价格的阶段。
据了解,我国天然气出厂价的价格水平大致经历了低气价阶段(1950~1981年)、双轨制价格阶段(1982~1992年)、天然气结构价格阶段(1993~2005年)以及从2005年12月开始执行至今的国家指导价阶段。
虽历经多次改革,但目前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仍然比较混乱。不同气源的价格不一样、同一气源的不同用户价格不一样;同国内其他能源价格相比,天然气价格偏低;同国外天然气价格相比,国内天然气价格偏低。
对于天然气低价的历史原因,刘毅军解释说:尽管中国天然气利用起步较早,但真正跨地区、量大、应用领域多、涉及产业广等的普遍利用,如果以陕京管线一线来标志,大致发生在1998年以后,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而用西气东输一线来标志则在2004年以后,只有四五年的时间。而其他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大规模开发利用天然气分别超过90年和40年,均已进入成熟阶段。我国的天然气产业链则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从历史上来看,我国均是在近气区利用天然气,一般也都是用伴生气,作为副产品来利用,国家早期主要以支农惠民形式出现,在资源产区搞一些化工项目,价格起步比较低,比较典型的如川渝地区的天然气利用。气价低是当时的突出特点,消费量小,没有争夺资源问题。
我国产业链进入快速发展,大规模开发市场初期,无论是从国家角度,还是从生产商和管道运营商的角度,都不能把价格定得太高。
刘毅军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罐通常使用两个月左右的液化石油气,花30元钱就会有人给你送到家里并且调试好,而如果你要用天然气,你需要接管线,当时的接装费接近1200元,而且管道不是说你交了钱就能装的,你楼上楼下的邻居不交,管道还是进不了楼。要想让老百姓接受并使用天然气,就必须得与液化气来竞争,有的要跟煤气竞争,这样一来,你要想把天然气卖到很高的价格就很困难。”
另外,刘毅军补充道:“气田的开发、管道的修建需要有一个稳定规模的客户群来支持,为了达到这个规模你很难把价格提高上去。当时西气东输管道一线建设的时候,许多国外的公司退出了,就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市场是很难开发出来的,基于这些原因,造成了天然气的价格偏低。”
刘毅军还同时提到:“我国产业链进入快速发展时间很短,对其发育规律认识不足,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建设时,没有认识到天然气需求会迅速暴发,上了一批发电、化工等项目,市场的迅速爆发一方面是天然气相对价格偏低,另一方面也是没有及时用价格杠杆调整。”
刘毅军还谈到天然气产业的发展环境,他表示:“我国天然气产业链历史短,下游市场发育迅猛。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3、2004年以后,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盖了许多新房。老百姓住进了新房,以前还要算一算装天然气合不合适,现在新房把管道都提前装好了,费用和买房费用捆在一起,你就感觉不到了,这样也就产生了大量的新用户。
而且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原来可能就用天然气洗浴做饭,现在有可能买一个燃气空调,我国南方地区原来没有暖气,现在生活好了,由于用气划算,很多老百姓自己安装了燃气取暖设备,甚至建设起安装燃气取暖设备的高档小区,这样一来用气量就大了,这在平时不一定表现出来,但是这两年南北方都普遍降雪降温,问题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了。”
提价面临的困难
提起天然气提价面临的困难,刘毅军认为:“价格水平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步一步形成的,价格改革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价格改革也不仅仅就是一个涨价问题。
首先,气价上调会进一步加大相关企业的压力,比如许多化肥企业坐落于气源产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地方的龙头企业,也是当地农业用肥的主要来源,企业的许多装置都是花大价钱的,如果价格大幅提高,这些以天然气为原料的企业面临严峻挑战了,倘若企业出现亏损,会影响当地的就业和地方税收等。而且,就算是这些企业转产,也需要相当大一笔资金,这对大部分企业来讲还是难以承受的。
其次,调价也与我国的动力结构有关系,如果上游气价调高了,那么,下游的燃气公司也面临经营压力。燃气公司要将价格向用气家庭传递,要先通过地方政府价格管制,而且也不会马上就传递到家庭。以只用天然气来洗浴做饭为例,一个家庭每天也就0.5方气就够了,目前北京家庭用气每方2.05元,花1000元先购了气,存在卡里或表上,涨价3年后才可能感受到。
一些特殊时期,如前两年金融危机期间和目前通货膨胀预期压力很大情况下,要涨气价难。”
价改的方式方法
谈到如何来改革天然气的价格,刘毅军提出了几条建议:
第一,分区定价,各个地区的承受能力不一样。这个地区承受能力高,历史问题少,可以提高点价格,多吸收一部分高价气,使资源向这里流动,更多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天然气的地区流向。
第二,相对某些“富气国”来讲,我们国家可以说是“贫气国”,不仅资源量少,而且像四川的高含硫气田、苏里格的超低渗透气、吉林长岭的高含碳气田开发难、成本高,而且开采的时间越久难度越大,随着用气量的快速增长,天然气的储量也面临不小的压力。从目前来看,天然气将是未来我国大量利用的一种资源,加之现在国际市场环境有利,正是一个把国外的优质气体引进来的有利契机。拿到海外资源的主导权,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而为了引进外来天然气,这部分进口气的价格就要尽早地上调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国内的气价和国外的气价要进行区分。
另外,有必要将国产气和进口气与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方式相区别:国产气价格应更多与煤炭价格“挂钩”,进口气价格可更多和原油或汽柴油等燃料用油价格“挂钩”。在决定天然气定价机制方面,中国要考虑这个战略问题。跟油价或国际天然气市场完全联动不可取,这意味着中国天然气紧随国际市场,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总的原则是:国产气和国外合作获得的产品分成天然气价格要能稳得住,进口气也要能在国内把价格涨上去,使国外的气能愿意进来,销得出去,争取进口天然气的“中国定价方式”。这里有自主定价权问题,也有在国际范围内,争夺到天然气源,保证我国长期用气安全的问题。
在刘毅军看来,长江三角洲可以成为示范区。从目前的情况看,要重视长三角地区,其一,它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对比较好;其二,它的历史遗留问题不多;其三,它的管道来源比较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气都能到,国产气和进口气(通过管道进口和LNG进口)都有,这些不同生产运营商的不同来源的天然气,可以在长三角地区互相竞争,使价格逐渐市场化,那么,它的价格对别的地区就一个示范作用,抓好一些典型地区来带动其他地区,起到价格发现的功能,同时也让其他地区有一个接受的过程。
问及天然气提价的时期和幅度,刘毅军表示:“价格调整存在一个窗口期,2010年的4月到8月就是一个窗口期,而等秋冬北方进入采暖季再调价就比较困难。另外,大规模的调整也不太现实,今年最好能争取涨,但是少涨,控制在20%以内,这样让老百姓也有一个接受的过程。”
最后,刘毅军说:“就目前中国天然气产业链发展阶段而言,天然气价格短期内对市场供求的调节作用有限,它是一个长期的信号。从需求方看,主要通过用气者在用气投资决策之前发挥作用,对已用气的工业用户,灵敏的价格变化机制,会存在一种长期的价格作用,引导工业用户自愿成为具有可中断、可转化用户。天然气长期价格的看涨会刺激生产商增加供给。强化政府对天然气产业链的规划具有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