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方案加大环境治理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生态示范区,表现了莱西人对建设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向往和执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莱西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挂帅、33个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模、建设生态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莱西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施方案》、《莱西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确定了适合莱西实际的水源保护、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农村城市化等13个重点建设领域,建立了市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责、责任单位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的环保投入机制,举全市之力建设一座现代化的生态型滨河城市。
在4年的时间里,莱西市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污染防治力度和执法力度,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和“绿色工程”,提升了城市档次和品位,促进了经济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为使大沽河免受污染的侵袭,莱西市委、市政府把保护大沽河水源地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首先是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控制污染。莱西市委、市政府明确表示:凡是可能对大沽河造成污染的项目,即使经济效益再好,也一律不批,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自从2001年以来,莱西市共拒批可能对大沽河水源地造成污染的项目20余个,截至目前,产芝水库库区内(大沽河上游饮用水源地)的30余个村庄没有投资一个可能造成水污染的工业项目。莱西市投资3000多万元人民币,治理了大青山、芝河、管家河、大沽河、小沽河共14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新增水资源涵养区60万亩,并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有效地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其次是加大大沽河沿岸污染企业的关停和搬迁力度。近年来,莱西市共关停造纸、电镀等污染企业9家,转产、搬迁企业30余家。此外,莱西市还投巨资治理污染。累计投入3亿多元,建设了日处理能力百吨以上的工业污水处理设施26套、日处理能力6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以及姜山污水处理厂、纺织工业园污水处理厂、电镀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改造、配套工业、生活污水管网40多公里,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60%。目前,大沽河莱西段水质已连续3年达到功能区标准。
投巨资美化青岛后花园
青岛素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驰名中外,作为青岛的后花园,莱西更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不断加大城市环境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并重的方针,加大旧城改造力度,莱西市累计投入6亿元,对100多处200余万平方米旧城区进行拆迁改造;投资9500万元,建设占地3.71万平方米的月湖广场和13万平方米的世纪广场;投资1800万元新建龙海公园、洙河公园及10余个社区广场,丰富了市民的休闲、娱乐生活。加快城市道路建设,2001年以来,莱西市累计投资6500万元对城区40余公里的交通干线和街道进行建设改造,全部实行硬化;投资1136万元,完成了上海路、长春路、龙水路513基路灯安装和威海路、烟台路、青岛路、月湖公园、月湖广场、世纪广场的路灯更新及主要建筑物的霓虹灯安装。加强对生活垃圾和无害化处理,投资3600万元建设了日处理垃圾200吨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设了总投资1500万元的医疗废物焚烧场,使青岛市7区5市320余家医院的医疗垃圾全部实现焚烧处置,日实际焚烧处置医疗垃圾8吨~10吨;规划建设了青岛市工业固废处置中心,一般工业固废填埋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库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大力发展集中供热和集中供气,依托市热电集团和现代人集团投资7800万元建设集中供热工程,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87.14%;积极推行清洁燃料,依托化肥厂投资8000万元建设了日产能力6万立方米的城市煤制气和管网配套工程,城区煤制气用户达1.5万户,全市气化率达到98.9%;结合发展集中供热,拆除改造集中供热区域范围内10吨/小时以下的燃煤锅炉88台,建设烟尘控制区46.1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22.66平方公里,2005年,莱西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达到357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7.8%。[page]
推进清洁生产鼓励绿色创建莱西市还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开展环境优美小城镇和绿色系列创建活动。目前,姜山和李权庄镇已建成了国家环境优美镇,南墅、店埠、河头店镇建成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1个单位先后建成青岛市级绿色单位;第二实验小学、月湖小学分别获得山东省绿色学校和全国第三批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
通过创模和生态示范区建设,莱西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空气更清新了,环境更加宜人了,实现了“真山真水融入城,生态林地楔入城,沿河沿路绿绕城,公园广场装扮城”,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优美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城市形象,已成为莱西最具特色的招商品牌,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2005年,全市新批准利用外资项目205个,外商直接投资3.34亿美元,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2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57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0.2%、51.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