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当前位置:环保信息网 > 环保行业资讯 > 特别报道 > 日本地震:中国能源发展再思考

    日本地震:中国能源发展再思考

    来源: 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11-03-28 访问:

      

    日本地震:中国能源发展再思考

     

      ■嘉宾简介

      林伯强,能源经济学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曾经担任亚洲开发银行(ADB)主任能源经济学家,现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其目前主要的研究和教学方向为能源经济学,编著《现代能源经济学》、《高级能源经济学》等教科书。除了能源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成就,他还为大众写了大量有关能源问题与能源政策方面的专栏文章。他的专栏文章主要出现在《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和新浪财经等主流媒体。林伯强是新华社特聘经济分析师,美国A ES公司董事顾问会成员。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司委托,他为中国“十二五”规划做了能源战略研究。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要求能源行业能够持续、及时、足量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源需要,并且保持能源价格的可接受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国家社会政治的稳定性。由于气候变化,能源发展不仅考虑能源供应,还包括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的关注,因此,新的国家能源发展观逐渐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此次日本地震、海啸以及核泄漏对全球能源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中短期内核电难以大幅增长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长期以来大部分能源消费都依赖进口。日本的发电结构中,核电占比为30%、燃煤发电为18%,燃油发电为10%以上。地震导致日本电力结构中核电供应短期内出现大幅度下降,因此,日本必将面临较严峻的电力紧缺问题。除了第一核电站,日本境内的其他核电站也会受到影响,至少短期内,核电供应的突然中断,必须要通过其他替代能源实现。然而,能否成功实现核电能源的替代,对日本能源供应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日本核电危机,首先将导致较严峻的电力紧缺问题,但这只是一个短期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对能源发展总体规划的长期、深层次影响,特别是如何消除本次因地震引发的核恐慌。即使出于保障能源供给的需要,本次事件也将逼迫日本政府在核电利用的问题上更为谨慎与保守。从全球能源结构来看,核电装机容量增长有可能放缓,而且对安全级别的要求会提升,不同技术路线的选择可能导致核电项目的成本增加。目前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核泄漏危机的程度,如果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进一步扩大,那么全球各国原本已经开始逐步松动的核电发展计划将会再次被紧缩,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就是一个例证。

      此次日本地震海啸对全球能源发展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讨论:一是能源供给侧,包括足量的能源供应和稳定的能源价格;另一方面是能源消费侧,包括能源消费中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产生的影响。

      首先,对能源供给的影响将体现在能源供给结构及能源供应成本。合理的能源结构不仅有助于保证能源的持续和足量供给,还有助于将能源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由于核泄漏造成的严重后果,从核电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每次核事故的发生都会导致较长一段时期内整个产业的停滞甚至萎缩。根据IEA (2010)估计,全球能源需求结构中,核电的占比将于2020年和2 0 3 5年 分 别 达 到6 .6 5 %和7.60%。然而,经历此次日本核泄漏事故之后,民众反对发展核电站的声音将可能更多,即使出于保障能源供给和支持经济发展的目的,各国政府也不得不在核电利用的问题上更为谨慎与保守。所以,中短期内全球能源结构中核电将较难实现大幅增长。

      能源供给结构的选择意味着不同水平的能源利用成本,如果核电发展受到抑制,而全球能源需求没有缩减,满足能源供应需要从核电转换为其他种类的能源。核电的转换选择有两大类,传统化石能源或者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太阳能)。前者简单易行,但会造成比较大的环境污染,不利于低碳发展;后者的使用在技术、基础设施、成本等方面尚存在较大问题。发达国家的选择可能更倾向于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进行转换,然而,新兴能源技术的研发、利用与推广成本都将高于传统能源利用的成本。同时,能源价格走高不利于经济发展,对中国、印度等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高速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短期内需求向传统化石能源转换的可能性较大。然而,无论何种转换,结果都将推动能源价格走高。

      如果各国政府选择继续发展核电,必须在安全问题上更进一步投入,以保证安全利用。比如说,在核电站选址时更加严格调查和评价可能影响核电站安全的站址特征和环境特征,针对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可能事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以及对放射性物质的包容原则(即多道屏障原则)。相应地,对安全的进一步投入也将意味着更高的能源成本。

      其次,从能源消费侧来看,即能源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产生的影响。此次日本核泄漏对居民及环境造成的后果尚未完全评估,根据目前情况看,对当地居民、环境及海洋生物等均可能造成较大的伤害。事实上,每一种能源都存在安全的使用的问题,大规模发展煤炭发电导致更多的排放,威胁环境和气候变化;而大规模发展清洁能源如风电太阳能,也将对电网稳定产生负面影响以及增加电网成本。因此,今后的能源消费将面临更困难的选择。

      当然,事情都可以从两方面看,短期而言,对核电有效替代的仍是化石能源,传统的煤炭和油气资源将受到更大依赖,能源需求增长还将进一步加大全球一次能源价格的上涨压力。但是有利的一面是,由于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及经济实力,发达国家的替代选择可能更倾向于可再生能源,因此从长期来看,这种转换有助于建立清洁与安全可靠的世界能源供应体系,并较快地实现全球低碳转型。

      地震对中国油气供应影响不大

      日本的核泄漏对中国能源发展的影响,取决于日本核泄漏将以何种方式收场,以及全球核电发展的大环境。无论如何,日本的核泄漏即使不影响中国的核电战略,由于对安全更加慎重,也可能减缓核电发展时间表。即使仅减缓核电发展时间表,也足以对中国的能源发展和能源结构产生影响。但是,日本地震对于中国其他能源板块的影响则不一定是负面的。

      日本大地震对中国的油气供应的影响可能不大。受大地震造成国际油气价格的波动,对于同样主要进口中东石油的中国来说,进口成本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短期国际油价的回落,可以说为中国增加石油储备,减低石油进口成本提供一次机遇,同时有利于缓解国内石化企业的亏损。但是,预计此次国际油价下调的幅度和时间可能比较有限,对于缓解中国的通胀压力和解决成品油价格问题的作用也相对有限。

      对于中国煤炭影响而言,中国2008年对日本的煤炭出口量为1262万吨,其中934万吨为动力煤,其他为焦煤。从短期内对焦煤的影响来看,日本地震会影响中国对日本出口焦炭的企业,因此,中国焦炭出口企业需要调整产量或者需找新的焦煤出路;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尽管短期内日本的钢铁厂无法进行生产,但是,由于震后重建导致的大量钢铁需求,则可以由作为生铁和粗钢的“世界工厂”的中国将日本缺失的产量弥补起来,这样,中国国内的焦煤需求量会增加,那些原先将焦煤出口到日本的企业可以转向国内市场,填补国内市场焦煤需求。由此,日本地震将会增加全球的焦煤需求量。就动力煤来看,日本应该会在震后第一时间保证电力的供应。这虽然短期内使中国动力煤出口受到的影响比焦煤受到的短期负面影响要小,但随后电力需求的增长将对中国动力煤出口带来正面的影响。对此,还必须注意到,由于近年来中国本身煤炭净进口量日益增加,并且据估计到2011年中国煤炭净进口量将达到2亿吨,因此,日本震后重建和燃煤发电的增加导致的全球煤炭需求的增加和煤炭价格的上涨对中国的煤炭净进口来说,是一个负面因素。

      中国需建立灵活预警机制

      日本地震海啸对全球能源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主要集中体现在能源供给、能源消费及未来能源战略制定这几个方面。短期内,日本电力短缺可能将通过增加化石能源供给来实现核电替代,保障能源的持续、及时、足量、可支付的供应。中长期来说,日本将可能致力于发展节能技术和其他新能源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同样地,如果全球核电发展受限,甚至萎缩,各国将有必要更加重视提高能源效率(节能),以及推动其他清洁能源的发展。那么,中国如何应对:

      首先,建设核电站将可能被选址附近区域的居民看作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可能会受到当地民众的反对。同时,事故的严重后果可能会迫使政府再度审视核电站的安全问题,对于选址、设计、建设等各方面问题的再度审核,可能会相对推迟核电发展计划。如果能源需求不变,可能造成能源供给紧张,因此需要早做准备。

      其次,核电发展受限,而全球能源需求并未降低,这可能会推高整体能源使用成本。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高能源成本会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负担,对经济安全运行来说是一个较严峻的问题,这也是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需要对能源价格如何影响通货膨胀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再次,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增长面临四大约束,除了能源稀缺、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减少对外依存)之外,还必须应对低碳发展所带来的高能源成本,有效的能源选择需要同时满足以上四大约束。如果核电发展因此受限,那么,解决中国经济的四大约束,意味着政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最后,从日本地震的影响看,在能源战略上,中国迫切需要建立较为灵活的能源安全预警防范机制,否则当一种能源出现突发问题,将带来不可弥补的“短板效应”,造成整个国家能源供应短缺,以及由于能源供应短缺带来的种种问题。

      事实上,核电的风险我们早就知道,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漏证明了核电的风险,微小的概率仍然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核电利用是一个在经济增长、清洁发展和安全风险之间的平衡选择。需要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我们不能通过进一步节能来控制能源需求的增长,使得选择容易一些,同时我们面临的风险也小一些?

      □林伯强


    环保 环保新闻 环保资讯 国内环保新闻
    分享到:

    上一篇:熄灯活动刚过又见浪费能源
    上一篇:安庆一化工企业爆炸起火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