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如此,2008年的环境的虚拟治理成本已经高达5043.1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75.4%。所谓虚拟治理成本,指目前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按照现行的治理技术和水平全部治理所需要的支出。
在每年的GDP总量里,减去这部分虚拟治理成本,方能体现其对环境的部分欠账。“2008年的GDP环境污染的扣减指数为1.5%。”前述环保专家对记者指出。
“绿色GDP”报告:隐身?被革命?
目前,尽管《报告2008》的编写单位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只是在自己的网站上简单公布了一个结论,并未公布更为详细的内容,但这已打破了绿色GDP“隐身”的状态。
据本报记者了解,事实上从2004-2008年,绿色GDP的报告一直在编制之中,但自从2006年第一次高调公布2004年“绿色GDP”结果之后,随后的绿色GDP报告就突然“隐身”,再也没公布过。
“绿色GDP的突然沉寂,是因为绿色GDP的研究和公布受阻,这既与技术上的争议因素有关,也与部门之间主导权之争相连。”前述关注GDP进展的学者指出。
在技术层面,资源和环境能否定价以及如何定价,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退化成本之间能否相加,相加之后如何与GDP挂钩,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界并未达成共识。
在部门协调问题上,绿色GDP的核算涉及到统计、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到底是环保部还是统计局主导,也存在不同意见。之前,国家统计局官员曾公开表示过对环保部“高调”、“越权”的不满。
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曾表示,绿色GDP项目由国家统计局和环保总局两个政府部门共同主持,所以发布结果必须经政府部门同意,而假如这是一个纯粹的学术研究项目,那不会受此限制,研究完就可以发布。
在要不要发布的问题上,双方意见不一。2007年7月12日,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的谢伏瞻公开说,“因为国际上现在还没有这个意义上的GDP核算标准,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采取这样的核算方式,所以还不能够公布这些数据或者真正进行价值量的核算。”
对此,环保部持有不同意见,即认为环境核算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应向社会公布。但双方并未取得共识,再加上一些地方省市对两部委施加压力,自此绿色GDP就再也没有对外公开。
此外,绿色GDP核算体系还面临“被革命”。在绿色GDP核算难以开展的情况下,国家已经开始研究另外一套指标体系,用以反映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前述长期关注绿色GDP进展的学者对记者透露。
记者了解到,2008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环保部、水利部、国土部等多部门启动了《中国资源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制定工作,该《指标体系》在两年半之后已进入多部门会签阶段。
据悉,该《指标体系》是一套反映国家层面的资源、环境、生态和应对气候变化四大领域的核心指标,在指标设置上,不仅有当期消耗、排放指标,还有资源存量指标、环境指标和生态质量指标。
前述长期关注绿色GDP进展的学者对记者解释,这套体系与绿色GDP是表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两种思路。后者强调在GDP基础上的挂钩,强调资源环境的市场价值,能体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程度,而前者则与GDP脱钩,是一个松散的统计指标体系,而不是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只能反映行业间(如工业、交通)的资源环境强度(行业产值的资源环境消耗量)问题。
至于前者会不会取代后者,他表示:“现在还不好说。”“但这不能影响绿色GDP的核算体系研究成果的公开。”杨富强对记者强调,“尽管存在诸多技术上的缺陷,但这些缺陷都可以设法完善,绿色GDP的价值都不可替代。作为学术成果,不应当对社会隐身,而应该尽快公开,刺激中央和地方更好地反思现有的难以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本报记者 王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