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网消息 美国当地时间6月8日,国际能源署执行总裁田中伸男在华盛顿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表示,如果沙特阿拉伯不能填补“缺口”,国际能源署就会协调成员国释放紧急石油储备。
此番表态的背景是石油输出国组织8日在维也纳就调整产量配额问题召开的会议上成员国未能达成一致,仍有六个成员国反对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温和派国家提出的上调石油产量的要求。而当前油价已经升至100美元/桶附近。
国际能源署历史上曾在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和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时两次启动应急机制,前一次使油价从机制启用前一天的32美元/ 桶跌至21美元/ 桶,而后一次也使由于墨西哥湾石油生产中断飙升的油价随之回落。从效果上看,历次机制的启动都非常成功,有效达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在保障能源供应稳定、安全的目的。但是从长远观察,国际能源署对其有能力平抑国际油价的关注超过其对高油价的担忧,1975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它便显得碌碌无为,而这次它动用储备之高调,除了因其后来的成功平抑油价运作给予的充足信心外,沉重的经济复苏的压力真的已是大到让西方国家领导人不堪重负的地步。
国际能源署建立和释放石油储备与应对供应中断措施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它的若干机制中最强力的机制之一。1960年成立的欧佩克在成立多年后长期把自己定位于经济组织致力于经济权益的争夺和维护,但当它的阿拉伯成员国在1973年第一次把石油当武器来运用介入世界政治的纷扰中时,西方发达国家立刻品尝到长期低估它威力的恶果。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成为它建立的契机。
国际能源署只有在供应中断的情况下才可以动用储备原油。在欧佩克会议结束后,美国白宫发言人卡尼卡尼告诉记者:“我们认为,我们现在正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在3月份表示,美国政府有计划使用战略石油储备,前提是市场供应急剧中断或者减少,如果有必要,政府只需几天时间就可以执行该计划,无须拖延数周。
巨量的石油储备对于国际油价的影响重大而且深刻。释放战略石油储备的大棒仅仅高高举起便在地上形成了阴影。在上月国际能源署要求增产抑油价,否则采取行动的声明发出后,欧美原油期货下跌。5月19日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西得克萨斯轻油2011年6月期货结算价每桶98.44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1.66美元。双方的博弈仍在继续,欧佩克6月8日未增产的消息传出后,同样导致了国际油价的反弹趋势。纽约商交所7月交割的原油期货价格在其亚洲交易时段一度突破每桶101美元。国际关系理论讲威胁的可信性取决于实力加意志,而在这次战斗中,手握巨量储备的西方工业国无疑既具有实力也具有使用实力的意志。
形势显然不会到达供应中断的地步,仅仅是美国所称的供不应求带来威胁已经让西方对经济复苏前景忧心忡忡。对这只还没有落地的靴子,已有分析人士认为,从储备中释放的额外供应可能有助于在短时间里平抑油价,但却无法弥补长期供应缺口。而且,每使用一次战略石油储备都意味着用于填补未来紧急供应缺口的石油储备减少,这可能加大石油风险溢价。但是笔者认为,如果每次都担忧因为紧急供应缺口的石油储备减少而带来的未来石油溢价风险,那石油储备何时真正运用呢?而现在就是供应缺口平抑高油价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