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一个沉睡了30年,开发难度极大,又被苏联专家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边际油田,却被来自中国的石油科技人员唤醒,先后打出多口千吨高产井,3年内建成200万吨的原油生产能力。
这看似匪夷所思的故事,只是中国石油海外业务卓有成效开展科技工作的事例之一。
如果有人把中国石油海外事业比作一艘出海远航的巨轮,那助力巨轮加速航行的力量则非科技莫属。在 “走出去”的征途中,中国石油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了油气勘探开发的成功率,实现了油气田的高效开发,有力支撑了海外油气业务的快速发展。
判“死刑”区块抱到“金娃娃”
上文提到的油田叫做肯基亚克盐下油田,位于哈萨克斯坦。
同样是在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项目让那若尔油田是中国石油与哈萨克斯坦合作后的第一个油田,一个已经开采了近30年的老油田。中国石油人为解决油井高含硫防腐、气举阀投捞等难题,积极应用气举采油技术,缩短了油井的排液和投产周期,平均单井日增原油18.1吨。目前,气举技术已在让那若尔油田250多口油井得到应用,气举井日产量占全油田总日产量的67%以上,老油田焕发了第二春。
苏丹3/7区,一个曾经被某西方石油公司判了“死刑”的区块。中国石油人接手以后,在进行大量资料分析和对比的基础上,打破3/7区以往沿盆地主体构造走向部署探井的思路,在主体构造走向的剪切轴方向,部署地震,寻找圈闭,2002年年底在法鲁杰地区发现了亿吨级油田,2003年底累计发现石油储量32亿桶,探井成功率达到80%,中国石油建成了又一个千万吨级油田,成为当年世界石油勘探界的一大亮点。如今,苏丹3/7区年产石油已经达到1500多万吨。
苏丹6区生产的石油是高酸高钙的稠油,运输和加工都非常困难,在国际市场也卖不了好价钱。加工这种油,国际上还没有先例。2006年6月,中国石油投资进行喀土穆炼油厂二期扩建,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加工高含钙含酸原油的延迟焦化装置。6区那些不被看好的稠油,就在这里,靠着中国石油人的双手,实现了高价值。
突破前人框框破茧而出
中国石油人能够在几乎榨干油水的老油田破茧重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以科学的精神探索和创新。
在哈萨克斯坦, PK项目位于哈国中南部的南图尔盖盆地。该盆地油气勘探和开发分别始于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苏联时期,是高成熟的油气勘探区域。中国石油2005年接管PK项目后,合同条款和哈国相关法规要求,必须在短时间内发现经济的可采储量,才有可能获得政府对勘探区域合同延期的批准。中方科技人员经过分析,首先选择盆地坳陷西北部的潜山构造带作为突破口,利用现场三维地震资料重新解释成果,辅之于对邻区钻井资料的储盖条件分析,最终部署8口探井,7口井获得高产油流。2006年,这一区块新增可采储量618万吨,成为中国石油接手后,经钻探评价在这个区域获得的第一个勘探转开发潜山油田。2010年年初,哈国政府批准了Kolzhan潜山油田25年的开发期。
Kolzhan潜山油田的发现成为南图尔盖盆地勘探的良好开端。此后,他们集成裂谷盆地勘探技术,在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非构造隐蔽油气藏勘探、新区风险勘探和老区滚动勘探也先后取得成功。“十一五”期间,PK项目在南图尔盖盆地共获得8个领域的勘探发现,探明地质储量1.38亿吨。
凡有中国石油的地方,这样的故事屡见不鲜。
秘鲁塔拉拉油田,一个开采了100多年、即将废弃的老油田,初出国门的中国石油人不迷信,通过精细的地质研究,将国内成功经验与秘鲁石油地质特点有机结合,打出了一批高产油井,油田产量再上新台阶,轰动了秘鲁石油界。
在乍得,西方大石油公司在此勘探30年少有建树。中国石油到来后仅用不到4年时间便在此发现亿吨级油田。乍得政府高度评价:“中国石油使乍得盆地无法勘探的历史成为过去。”
中国石油的科学创新精神走出国门,开花结果。2002年以来,海外业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集团公司科技奖励18项。这些成果既为海外业务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中国石油赢得了荣誉,成为中国石油海外开拓的有力武器。
千里之外
回报祖国
卓越的科技业绩和硕果离不开一个个在海外努力拼搏、为国奋斗的石油科技工作人员,是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巨大贡献使海外石油勘探开发走向成功,并展示着中国石油的科技实力。
中国石油科技楷模苏永地,在非洲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与同事们团结协作,参与完成了非洲1/2/4区所有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成图,精细解释了3万公里二维地震资料和1730平方公里的三维地震资料。至2004年底,他个人直接确定评价井10口,成功率100%;直接确定预探井41口,成功率超过了80%;发现33个断块油藏,直接发现的石油可采储量相当于项目总量的30%,占勘探所发现储量的一半以上,为1/2/4项目建成1500万吨大油田提供了储量基础。一些国际石油公司以高薪和优厚条件聘请他,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我是用国家助学金读完大学的,中国石油的海外事业就是我自己的事业。”
第十七届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奖能源大奖得主徐志强,用他海外征程中的坚忍和忠诚诠释了大奖的蕴意。10年间,在苏丹1/2/4区、苏丹3/7区、哈萨克斯坦PK项目,他成为海外重大油田发现的主要贡献者,为中国石油在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地区创造了非常好的社会效应,受到当地地质勘探界的高度评价。
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窦立荣,2004年起,和同伴们展开了科技攻关。3年时间里,他们吃透了乍得H区块两万公里的二维地震和十几口井,以及前人30年间做的分析化验等资料,凭借长期从事海外项目勘探和科研工作的丰厚积淀,结合乍得H区块地质特点,确定了“选盆、定带、快速发现”的勘探方法及技术,首选出邦戈尔盆地作为勘探的突破口,从而叩开了大贝尔巴油田的大门。他提出的“反转裂谷盆地的成藏理论”再次证明,中国的技术理论可以在国外得到成功应用。
在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规模化发展的征途上,科技工作者勇于进取、开拓创新,是突破制约海外油气业务发展的关键,科技进步是推动海外油气业务继续平稳快速发展的强有力手段。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在先进科技的直接推动下,正鼓起风帆,直航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