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约占全球能源消费的40%,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各国都在为石油而积极布局。为应对潜在石油危机,为保证中国石油安全,我们必须将石油安全置于国家战略层面考虑,尽快建立全方位国家石油安全保障的战略体系迫在眉睫。
中东北非地区占全球石油储量的57%和全球石油出口量的70%。从资源的稀缺性上讲,在可预见的10年到20年间还找不到石油的替代品,而人类的需求却在不断上升,这种矛盾将导致原油价格节节攀升。
从需求规模上看,我国的石油需求增速领先于其他新兴市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近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对石油需求大幅增加。2010年全年石油消费量达到4.55亿吨,较上年增长11.4%,需求依然强劲。
从石油进口依存度上看,从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原油对外依存度逐步提高,到2006年突破45%,2007年为47%,2008年为49%。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原油产量1.89亿吨,净进口原油1.9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约为51.3%。2010年原油对外依存度更是超过了55%。作为一个经济规模还在增强的新兴大国,我国对石油的需求还将不断上升。
从石油溢价看,目前我国每年有1万亿元用在石油进口上。测算表明,油价上涨10%,将会带来1000多亿元的庞大开支。
因此,未来石油供给和价格波动的冲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对于石油需求量大、依赖程度深、进口依存度高的国家,这种挑战就更为严峻。它不仅会导致严重的输入性通胀,也将对中国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中国必须尽快制定保障石油安全的国家战略,把石油风险管理提上国家战略性议程。
首先是保障石油供给。“手中有油,心中不慌”,建立和完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是应对国际石油市场突发事件、减少国家能源安全隐患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在浙江、山东、辽宁建立了4个石油储备基地,但即使这首批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全部启用,再加上石油系统内部21天进口量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也仅能形成30余天的战略石油储备。因此,加快我国大型石油储备库建设已刻不容缓。
石油危机最大的启示就是要改变对单一能源依赖的脆弱性。积极发展可替代能源,有序发展煤炭,稳步发展石油,加快发展天然气,积极有序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渠道提高国内能源的供应能力,减少对碳基能源的过度依赖。
加快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海洋资源极为丰富,2005年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初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石油资源量为1070多亿吨,其中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吨,占总量的22.9%;天然气资源量为54.54万亿立方米,其中海洋为15.79万亿立方米,占29%。这两个数字分别是2008年我国原油和天然气产量的126倍和184倍。可探讨成立国家海洋石油勘探基金,从目前市场规模测算,国家海洋石油勘探基金大约需要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国家基金应主要作为种子基金投入新建油气田的海洋油气开采。
尽快建立专门支持石油储备和石油投资的储备银行。根据测算,201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约为2.9亿至3 亿吨;2020年估计为3.8亿至4亿吨。如今,石油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为22%左右。国际能源署(IEA)预测显示,2001年至2030年我国石油领域的投资需要2.3万亿美元,因此,只依靠一般的政策性银行,很难从根本上满足资金的需求,必须建立专门支持石油产业的投资和能源储备银行。政府可以协调外汇储备机构、石油企业、银行、投资基金等,设计一系列约束与激励制度,鼓励和支持石油企业或金融机构出资建立石油战略储备银行。
最后,建立一个有别于布伦特原油和美国WTI原油定价体系的相对独立的石油定价体系成为当务之急。中国必须壮大在石油市场的定价能力,可以在借鉴国际石油贸易市场的多层次性、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多元化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国内实货交易市场,有步骤地推进纸货市场的建设,形成现货、远期、期货为重点的多层次与开放性的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未来可以将外汇储备与能源储备结合起来考虑,把单纯的货币储备与更灵活的石油金融产品结合起来,在金融市场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积极参与全球原油的定价。(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张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