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湾石油泄露事件已经过去整整一年,然而这一事件带来的生态破坏再评估争议以及围绕石油开采及利用环保安全的讨论却一直没有消散。5月11日下午,在能源生产安全论坛暨《深海危机》新书发布会上,多位专家参与的环保论坛在回顾分析BP污染事件的基础上,围绕国内石油能源生产及利用的安全问题展开了讨论。
新书发布凸显警示意义在本次论坛上首次发布的《深海危机》一书,用详实的数据、图片等元素再现了一年前引起全世界广泛关注的BP石油泄露事件。
《深海危机》该书作者PoterLehner先生是环境立法的积极倡导者,他在通过走访调查获得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在事件发生的5个月之后便迅速地出版了该书。在BP石油污染事件过去一周年之后,这本书首度在中国发布,凸显了石油污染事件当前对中国的警示意义。
回顾整个污染事件,BP公司的不当行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据描述,为了省钱而在建设中偷工减料,理论上应该放21个扶正器,可是BP公司高层为了节省开支,只使用6个。回头看来,单独的某一个过失都不可能导致这一场灾难的发生,可是这里省一点,那里省一点,累计起来就酿成了大祸。
BP石油泄露事件造成了无法预估的生态破坏,除了它直接造成了对这片地区的野生动植物的危害,远有更多生态损害至今无法评估。而在事故后的紧急应对处理过程中,燃烧法对当地的空气也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致使漂浮在海面的漏油会逐渐地悬浮在海中,形成巨大的烟雾状、絮状的烟雾。
这次发生漏油事故的海域,五年前就遭受了卡特里拉飓风的重创。去年是当地经济刚刚从阴影中走出之时,第二次遭受重创后,经济恢复异常艰难。据描述,与当地2009年相关情况相比,当地旅游业、酒店业收入下降了一半左右。而更直接受到影响的捕鱼业损失更不用说。根据估计,受此次漏油事故影响造成的损失是几十亿到上百亿美元不等。
国内石油利用情况成探讨主题石油、天然气等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能源种类。在石油被广泛应用、且各国对其依赖程度日渐提高的情况下,因石油造成的污染也在不断增加。
此次论坛上,国内能源的开采、利用情况也成为与会嘉宾关注的焦点。
我国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仍在不断增强。NRDC(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能源高级顾问杨富强博士提到:“中国现在一年消耗的石油近4亿多吨。在整个能源消费构成中大约是占20%左右。因为这几年我们消耗的煤炭比较多,所以石油占的比例稍微下降了一两个百分点。但是他的总量每年都在急剧上升,这跟我们国家的需求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并没有看到交通领域石油用量,尤其是燃油小汽车的发展有放缓的迹象,而且很多地方现在都已开始大搞。”
在对石油的依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石油的开采及利用的安全就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副局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坤民教授讲到:“美国是轮子上的国家,我在美国考察了几次,感觉到美国现在根本离不开轮子,而轮子是离不开石油的。现在我们正在探索电动车或者可再生能源,可能离开石油,但是这还将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这种情况下确实应该深刻反思石油开采及利用的安全性。”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世界范围内并非顺风顺水。前段时间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地震引起的核泄漏造成的生态破坏至今仍无法评估。“我们原来提倡要大力、超常规的发展核电,看样子对这种提法我们目前应该小心点。在缺电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有一些电力公司或者是利益相关者会对国家施加压力,要求尽快结束对核电的安全审查。我认为核电的安全审查应该是对立、严格、一条一条来进行的,不能受任何人的干扰,安全性是很重要的”。杨富强博士在论坛上提到。
而在回答记者关于紫金矿业相关污染事件的处罚力度的提问时,张坤民说:“紫金矿业的账现在还留着呢,现在最要紧的是加快制定赔偿法。不管国家多重视环保,领导人怎么讲,或者环保局怎么去努力工作,这项工作只有通过法律落实才能做好。国际NGO组织对中国也有建议,对环境要在制度上落实,不落实不行,赔偿制度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我等待着这一点,因为它太重要了。”
对于怎样有效预防及应对企业的环保危机,杨富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认为风险比较大的能源开采企业,尤其是海上的天然气开采,要首先缴纳一定的风险基金,这个风险基金要交到政府手里面。政府可以利用这一部分基金来做一些事情。比如说到了多少年,基本上油井开采得比较稳定了,再返还一部分。如果有紧急污染事件出现,政府可以马上动用这部分基金来应对这个变化。”
污染应急预案受关注
2010年7月16日,大连新港发生了石油管道爆炸事故。这一事故就发生在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之后的不到3个月时间之内。而就是从那时起,原油污染应急预案体系也更加受到公众的关注。
大连新港石油管道爆炸事故造成了渤海大面积污染教训仍在。论坛上有专家说:“整个深海油气开采本来就像一个大实验,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而随着当前我们中国石油开采步伐的加快,我们的应急准备工作又做的如何呢?此次论坛与会的多位专家围绕此话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在大连事故中我们也看到了这样一些问题的存在,目前国家的溢油应急预案方面是自上而下相对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这包括国家级的预案、海区级、省市政府级、船舶和港口都有一套自己的应急预案。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体系就已经足够完整。”中国海事局烟台溢油应急技术中心董艳讲到。
“协调机制是目前我们的事故应急系统中的薄弱一环。中国海事局在2000年制订了中国海上船舶溢油应急计划,但是这个计划强制实施的力度不大,所以在操作上有一定的困难,下一步就需要国务院统一指挥海上油污应急行动的部门,有能力代表国务院进行统一协调指挥。”董艳如是说。
董艳还对海上油污处理技术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她着重提到了分散剂在处理海上石油污染中的作用,并指出国家应将其作为一种紧急物资进行储备。“在调用上也不仅仅局限在中国,中国的紧急仓库可以用海运、空运的方式加强与东南亚等多国的技术合作。”
据了解,目前我国在烟台和秦皇岛已经建立了两个溢油应急中心,在大连有一个危险货物运输研究中心,在溢油应急中心有一个设备库会储存相应的溢油应急设施。我们国家已经在“十一五”期间着手在大连、秦皇岛、青岛等多个地方重点水域着手建设国家溢油应急设备库。
“设备库的建设也应该有个系统的规划。根据当地水域污染风险,不可能说所有的设备库都一个模式,这样是不合理的。它肯定是根据当地的风险,需要什么样的应急设备,需要什么样的专业船、收油机,做不同的规划。”董艳讲到。
在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发生以后,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组建了一个由7位专家组成的委员会来做调查报告。但据了解,该调查报告出来以后,多个地方的污染物存留说法却并未取得公众认同,美国公众对其清污的后评估机制认可度并不高。
而对于国内的污染事故的后评估,杨富强讲到:“现在环保局有关环评好像已经销声匿迹了,也没有原来力度那么大了。所以环保部还应该把这个事认真地抓起来。”
另外,对于应急事件处理的透明度,与会的多位代表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来对比一下墨西哥湾石油泄漏和我们的渤海湾管道爆炸应急处理过程时就会发现,我们国家在这个问题上透明度还是不高,很显然,这一现状的改变还将需要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