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际社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利比亚内战时,尼日利亚大选危机已悄然发酵。尼日利亚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是欧佩克主要产油国。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数据,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一大产油国,原油产量为260万桶/日,远超过利比亚的160万桶/日。在北非危机敏感传导的特殊时间节点上,如果尼日利亚因大选诱发骚扰,则会“叠加”利比亚危机形成“时空共振”效应,对国际能源地缘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尼日利亚并不是长期自然发育形成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由不同种族、不同文明在很短时间内糅合成的新兴国家,民族和宗教构成极为复杂。尼日利亚既有苏丹的南北宗教矛盾,又具有利比亚的民族隔阂。据尼日利亚政府统计,全国民族共373个,三大主体民族为北部的豪萨族、南部的约鲁巴族和伊博族。豪萨族信仰伊斯兰教,约鲁巴族一半信仰伊斯兰教、一半信仰基督教,伊博族则信仰基督教。因此,尼政权呈现教派分权格局。
国际危机组织今年2月的研究报告指出,尼日利亚总统大选危机重重。在2007年举行的大选中,尼日利亚国内的暴力冲突导致100万桶/日的原油供给中断,国际原油价格因此大幅蹿升。此次选举,尽管政府安全部门对暴力事件激增的事实予以高度重视,处处布防以应对安全挑战,但仍暴力频现。2011年以来,暴力事件已经造成近百人身亡。尼独立国家选举委员会主席杰加不得不两次推迟大选时间,把原定4月9日的总统选举推迟到16日,州长选举也相应延后。
2011年尼日利亚的选举布满重重阴霾。首先,北方势力对“总统南北轮换制”不被遵守极为不满。自12年前尼日利亚结束军人统治以来,人民民主党赢得了历次选举。从1999年起,南方势力主导了8年,到2007年,遵照“总统南北轮换制”的不成文规定,理应轮到北方势力主导政府8年。但由于时任总统亚拉杜瓦于2010年因病辞世,来自南方的副总统乔纳森继任总统职位,乔纳森理应任期届满后让位于一位北方候选人来代表人民民主党参加今年的大选。但乔纳森仍以人民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身份参选,此举令北方势力极为不满。北方是伊斯兰势力的大本营,尼日利亚宗教、民族在地域分布上高度集中,任何一起宗教冲突都有可能从北部穆斯林聚居区迅速蔓延到南部基督徒占主导的地区,反之亦然。
其次,苏丹南北分立助长尼日利亚的分离主义倾向。尼日利亚从英国独立后,国家政治体制为松散联邦制,地方政府势力较大,国家整体认同意识缺失,部族和宗教认同往往更胜于国家认同。北部豪萨族占有政治权力上的优势,石油等主要经济资源则分布于伊博族聚居的南方,特别是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的石油收入占到全国出口收入的90%以上,经济资源与政治权力错位导致部族、教派争斗不断。去年,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曾正式向尼日利亚建议,按照宗教在该国建立南北两个国家———伊斯兰教国和基督教国。今年2月苏丹南北分裂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非洲的分裂主义倾向。同处几内亚湾的邻国科特迪瓦,也是由于前总统巴博和前总理瓦塔拉因互不承认选举结果而引发国内政治冲突。
第三,所谓“教父政治”潜藏诱发暴力冲突的危险。一方面,宗教隔阂、部族矛盾、裙带政治、贪污腐败和百姓贫困滋生冲突的土壤,可能干扰选举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参选候选人一般具有深厚的部族政治和雄厚财力基础,有些人利用教派冲突,挑拨离间关系,被某些媒体称为“教父政治”。一些宗教极端势力趁虚而入,富产石油的尼日尔三角洲地带因此出现不少恐怖袭击和绑架事件。
尤其不能忽视的是,石油收入可能再现“资源诅咒”效应。尼石油探明储量为400亿桶,且为低硫含量的轻质油,汽油产出率极高。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数量高达1.6亿,但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并没有让尼国民脱贫致富,相反,财富的两极分化让广大国民生活贫困。以2008年为例,2008年石油收益达740亿美元,但全国92%的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每天生活费用低于2美元,70%的人口每天生活费用低于1美元。尼全国基础设施差,缺水少电,教育滞后,年轻人失业比例高,与利比亚内战前状况极为相似。失业、腐败等使老百姓开始蠢蠢欲动,破坏活动有卷土重来的危险。
石油安全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中国三大石油巨头在尼日利亚均有自己的石油权益,中国建筑工程公司也与尼政府签订价值高达230亿美元的炼油厂修建合同。防范投资风险、保障石油供给安全,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面对尼日利亚大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应该增强能源外交的预见性,未雨绸缪,积极防范风险。
作者:崔守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与环境战略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