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碳排放权可能超过石油,成为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商品
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一个新鲜的词汇——“碳交易”,引起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这是中国官方文件首次明确提出“碳交易”概念。但是,什么是碳交易,如何进行碳交易,对广大中国老百姓甚至企业来说,还相对陌生。
碳排放权也是商品
2010年4月22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地球日”。这一天,家住上海的曹阿姨买到了一张“世博绿色出行交通卡”。“他们说只要花40块钱买张卡,就能帮世博会减少1吨碳排放。而且,用这张卡到一些商场买东西还能打折。我觉得挺划算的,排了好长的队才买到。”
“世博绿色出行交通卡”是全球首款低碳交通卡,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绿色出行基金会和上海公共交通卡有限公司联合推出。市民办卡花的40元中,20元是工本费,另外20元则是上海世博会减少1吨碳排放所需的成本。每张“世博绿色出行交通卡”都含有1吨经过认证的二氧化碳指标,市民购买了这张卡,就相当于向世博会购买了1吨二氧化碳排放权。一方面,持卡人可以用买到的碳排放权,抵消自己已经排放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世博会卖出了自己的碳排放权,就必须减少相应数量的碳排放。由此可见,通常所说的“碳交易”,实际上就是买卖碳排放权的交易。
“这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碳交易行为,”中信证券碳投资与碳市场首席科学家、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人虎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这个交易行为中,交易的商品就是二氧化碳排放权。”
20世纪70年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警惕。199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首次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为各国共同的目标。然而,减排势必带来成本的增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数企业不会有充分的减排动力。经过多年的探索,经济学家们意识到:碳排放权也可以成为具有价值的资产,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减排困难的企业可以向减排容易的企业购买碳排放权,后者替前者完成减排任务,同时也获得收益。这就是碳交易的基本原理。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可以看作是碳交易的起点。它规定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强制减排目标。唐人虎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强制性的指标,发达国家的企业才有压力去进行碳交易,这也促成了发达国家碳交易市场的成熟。”
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后,世界碳交易市场迅速发展起来。这一年,国际碳交易额仅为108.6亿美元,到2008年已增至1263.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26.6%。相关机构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未来,碳排放权可能超过石油,成为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商品。
中国企业的“免费午餐”
目前,国际上的碳交易有联合履约、清洁发展机制、排放贸易和自愿减排市场4种形式。联合履约和排放贸易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碳交易机制,而发展中国家只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和自愿减排市场的交易。
清洁发展机制规定,有强制减排指标的发达国家,可以向发展中国家购买通过认证的碳排放权。这使得发展中国家有动力和资金发展减排技术;同时,发达国家也能以较低的成本完成减排目标。
石油资讯 石油行业 石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