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是一轮烈日和蓝得刺眼的天空;脚下,是穿着厚底工鞋仍然烫脚的黄沙;眼前,是望不到尽头的粗大管道;身边,是身着橘红色工服、胸前标注着SINOPEC的中国人。这是撒哈拉沙漠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2008年6月,中国石化阿尔及利亚管道项目在撒哈拉沙漠正式开工。这项总金额超过60亿元人民币、主要由江苏油田施工队伍承建的沙漠输水管线项目主要工作量为:一、三两个标段各种口径的管道802公里,土石方量1453万立方米。这些土石方如果垒成高度和宽度均为1米的土墙,其长度超过1万公里,相当于地球赤道的1/4长。
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员工克服撒哈拉沙漠高温、沙尘暴多等诸多困难,昼夜施工,工程进展高效快速。目前,工程已接近尾声。
4月17日,记者怀着敬慕之情走进这支“铁军”。
大漠里的生命绿色
踏上这片人迹罕至的大漠腹地仅几个小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便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下午4时许,先是从沙漠深处刮起一股燥热的风。很快,风裹着黄沙扑面袭来,顿时天地间一片昏暗。营地弥漫着浓重土腥味儿的沙尘,呛得人说不出话来。这一夜,我们是在沙尘暴的呼啸中忐忑入眠的。次日起来,床上落了一层细沙,连头发里都是细沙子。
据项目部人员介绍,在撒哈拉沙漠里工作和生活,人人都要遇到“三多”、“三燥”和“五难”。这“三多”是: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多,沙尘暴多,苍蝇蚊虫多。“三燥”是:气候干燥、生活枯燥、心情烦躁。“五难”给项目施工带来的影响最大:一是语言交流难,二是生活物资采购难,三是海外生产组织难,四是高温气候适应难,五是风俗习惯不同协调难。
但来自江南水乡的江苏油田员工坚持施工不退缩。为确保安全,项目部花重金请来军队和保安公司人员持枪日夜守卫;沙漠施工,平均每人每天要喝掉五六公斤水,为降低成本,员工将桶装水拉到工地;为赶工期,员工早晨6时出工,晚上天黑透了才收工,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
走进项目部的6座营地,我们看见,这里的一切完全符合HSE标准。中、阿两国员工有各自专用的餐厅,职工宿舍安装着空调并配有专职医生。虽然沙漠用水困难,但每个营地都打了水井,能保证员工24小时洗上热水澡。项目部租用卫星频道,安装卫星电话,开通网络,每周两次定时供员工与家人通话和QQ聊天。
在这里,我们看见员工在沙漠里开辟的菜地,黄瓜、西红柿等各类蔬菜一应俱全。几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咯咯地叫着满地乱跑,毛茸茸十分逗人喜爱。还有蹦蹦跳跳的兔子和几条见到人便热情摇尾巴的狗。营地里充满了人间烟火味儿。
沙海闪耀“石化红”
在撒哈拉沙漠,石化员工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道理: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在沙漠施工,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天敌。今年3月,工区内出现大量小白虫。它们像沙尘暴一样悬浮在半空,落在人身上便顺着领口、袖口钻入叮咬,既痛又痒,接着皮肤红肿溃烂,多日不能愈合,严重影响施工正常进行。这些小白虫还钻进电焊机里,造成散热器被堵,水温升高被迫停机。面对小白虫的侵袭,大伙儿动脑筋想办法,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采取烟驱的办法,保证生产高效进行。
业主曾三次请来国际知名焊接专家来工地质检,测试结果:管道焊接质量合格率超出甲方要求96%的标准,在98%以上。
在工地,记者见到一群身份特殊的人,她们是项目部里的女工程师、女会计、女翻译。她们被称为“沙漠玫瑰”。
工程造价师何艳为参加项目施工,含泪将才几个月大的女儿丢给年迈的父母,走进沙漠。每当项目部要同业主进行一项工程合同的谈判时,何艳都会精心编制出3套备用方案。谈判时,她会适时推出最优方案。
一次,项目部与业主就某项工程达成了协议,心情愉快的业主临走时,开玩笑地对何艳说:“今天,如果你这3个方案我都不认同,你是不是要回去哭鼻子了?”
何艳一摆头,忽闪着大眼睛,笑着回答:“哭鼻子可不是我的强项。要是3个方案你都不认同的话,我还准备了第4、第5个,和你据理力争,直至你认可为止!”
业主哈哈大笑着说,何女士是撒哈拉沙漠里一朵带刺的玫瑰。
在沙漠工地,女员工动人的事迹有很多。她们把青春奉献给这片大沙漠,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工作着,生活着,美丽着。
以先进理念撬动海外市场
许多海外市场施工环境复杂,不少国际大公司望而却步。但项目部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打造优秀EPC管理团队,从而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
项目部创造性地实施“用工本土化、人才国际化”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招聘来的海外管理和翻译人员是主角,他们负责对社区矛盾等问题出面处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方员工主要职能则从以往的施工现场操作转变为对施工进行控制管理,有效规避了中方人员作业施工时面临公共安全方面的风险。针对施工过程中需大量使用当地雇工的实际,项目部开设了两所雇工技术培训学校,手把手教授阿方员工机械操作和设备修理技术,两年多来累计培训了500多名阿籍熟练工人。
项目部尊重当地雇员的民族习俗,在各营地不仅为阿籍员工建立专门食堂和住宿点,还开辟场地供雇员做礼拜时使用,受到阿方雇员欢迎。
在项目4号营地,记者采访来自喀麦隆的阿语翻译阿力勇。这名毕业于中国复旦大学国政系的28岁硕士研究生,握着记者的手,操着熟练的中文说:“在SINOPEC工作,我的人格受到尊重,我的能力得到认可,这太让人兴奋了,我真的很喜欢这儿。”
在沙漠工地采访的日子里,记者不止一次听员工说到“联管会”这个新名词,也多次听管理人员谈起“联管会”发挥的巨大作用。
由中国石化国工与江苏油田共同组建的“联管会”成立至今,先后召开了3次会议。围绕各次会议提交的项目执行计划实施情况及后续市场的开发等相关事项进行审议,及时解决了项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提前实现项目工期目标奠定了基础。
“联管会”将中国石化国工的管理优势与企业的人才与装备资源优势进行有益整合,由此迸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开拓海外市场辟出一条成功之路。
2010年1月20日,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刘玉和与夫人第二次来到沙漠供水管道施工现场视察。刘玉和大使对项目部在撒哈拉沙漠条件艰苦的环境下,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施工,把这项广受阿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的“民心工程”建成“精品工程”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目前,阿尔及利亚沙漠供水管道项目一、三两个标段,正分别瞄准年底达到试通水条件的目标,发起最后冲刺,已分别完成EPC(国际总承包项目)进度计划98%和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