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当前位置:环保信息网 > 一次能源 > 石油 > 石油资讯 > 吉林石化:战略制胜写华章

    吉林石化:战略制胜写华章

    来源: 环保信息网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10-11-18 访问:
    吉林石化

      吉林石化是国家“一五”期间建设的以“三大化”为标志的第一个大型化工生产基地,被誉为新中国“化工长子”。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吉林石化公司突出集约式、节约式和清洁式发展思路,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寻求老国企的新突破。

      五年前,如何发展的问题摆在吉林石化公司面前:一个有着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大型国企,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走过50多年风雨的新中国化工长子,如何在新的历史潮流中破难攻坚,挺起勇担更重责任的脊梁?

      五年间,松花江畔竞风流。吉林石化认真履行承担责任、忍辱负重、承继事业的“三个义务”,坚持战略制胜,扎实做好重组整合、管理创新、科技兴企等大文章,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动力,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明媚春光。

      战略管理:牢牢把握发展大局

      战略是企业试水深海的航标。吉林石化坚信:一个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企业战略,必是结合实际做好战略管理及控制,并随着企业经营环境改变而不断调整、完善的战略。为此,吉林石化在“十一五”这一极为重要的时期坚持战略制胜,并针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有效地为发展战略注入新内容,从而推进公司科学发展不断跃上新水平。

      挺过艰难的2006年之后,吉林石化将战略的重点放在重组整合上。在2007年“整合年”里,吉林石化广泛调研,首先根据自身实际对发展进行清晰定位。在此基础上,吉林石化提出“安全生产、保持稳定、平稳过渡”的工作原则,并实行重组整合“两步走”战略。经过纷繁复杂的整合过程,吉林石化62家单位缩减为38家,组建了矿区服务事业部,同时对物资采购、产品销售等12个重点业务和整合难点进行了专题调研,适时推进同类资源和专业整合。重组后的吉林石化,人心稳定,优势彰显,发展基础更为坚实。

      通过改革,吉林石化搭建起持续发展的大平台,由此吹响新一轮发展的号角。在2008年“发展年”的战略支撑下,吉林石化面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石油化工市场剧烈波动带来的严峻困难和挑战,紧紧围绕“稳定、安全、环保、发展、和谐”十字方针,统筹兼顾,精心谋划,务实创新,全年加工原油675万吨,生产乙烯79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0亿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9年年初,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深入,吉林石化迎难而上,又将破解难局的抓手确定在强化管理上,全面推进“三低一高”,即采购价格低、消耗定额低、费用开销低和销售价格高工作,力促通过“管理年”化危为机。面对市场萧条、价格滑落的不利局面,吉林石化全年降低采购成本1.38亿元,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价格2000多次,而且高效市场占有率达90%,全年648项经济技术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克服了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整合年、发展年、管理年到建设年,吉林石化始终牢牢把握住发展大局,突出重点战略,强化核心战术,每年一条红线,一步一个台阶,由此开创出新一轮发展的新天地。

      2009年11月1日,吉林石化发展史上特殊的一天。这一天,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到吉林石化现场办公,并为公司确定了“千万吨炼油规模、百万吨乙烯能力、国家碳纤维研发生产中心、中国石油东北地区碳四和碳五资源集聚加工基地”的发展定位。这个战略定位,使吉林石化站在新起点上,标志着吉林石化步入第五个发展阶段。

      针对这一定位,吉林石化将2010年确定为“建设年”。在战略制胜的道路上,在长吉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形势下,吉林石化以千万吨炼油扩建为抓手,加快了节奏,加大了步伐。吉林石化总经理王光军提出确保完成“建设年”各项任务的“五建五保”措施,即公司上下加强党的建设保稳定;加强基础建设保安全;加强项目建设保发展;加强机制建设保效益;加强文化建设保和谐。通过它,吉林石化开创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结构优化:追求发展高品质

      衡量一个企业成功与否,发展品质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吉林石化突出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品质的关系,追求发展品质渐入佳境。

      产品结构调整是吉林石化注重发展品质的最直接体现。2001年一次性淘汰报废69套煤化工装置之后,吉林石化又相继淘汰关停了老合成氨、电石厂老有机硅、汽油加氢等29套落后装置。2009年5月16日,炼焦系统关停,当年的“吉林三大化”全部退出历史舞台。

      “化肥厂不再生产化肥,染料厂不再生产染料,电石厂不再生产电石。”今天的吉林石化,已经完成了从煤化工到石油化工的彻底转身。在60套主体生产装置中,有16套装置生产规模位居全国前三名。虽然产品种类减少了90%、主体装置减少63%、在册员工减少62%,但销售收入比十年前翻了近两番,百元资产创收由49.3元增加到117.8元,增长了139%。至此,吉林石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注重经济效益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相结合”的思路得到很好诠释。

      在优化产品结构过程中,吉林石化更加注重产品质量。近五年间,他们采取建立起完善的质量、计量、标准化三个体系,推进化验室基础建设,不断提高质量监督检测能力,开展提质攻关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产品出厂合格率、产品质量计划完成率、上级部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三个100%。

      效益是发展品质的重要评价指标。吉林石化强化管理,不断完善与规范各项管理机制,打造驱动效益提升机制,形成人人关心效益,共同面对市场的整体氛围。

      按照机制建设的总体要求,吉林石化各单位进一步健全用工和考核机制,着力建立以贡献和业绩为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强化库存控制优化、原料组织优化、产品结构优化,着力实现供产销运四个环节有机衔接,向整体优化要效益;创新采购模式,建立“仓储超市”,推进标准化采购,降低库存资金占用和采购成本;推进预算管理信息化,严格预算执行考核,加强成本控制,完善对标分析制度,提升经济活动分析水平,有效控制成本增长。

      品质源于责任。在积极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的同时,吉林石化不断加强对标管理和生产调优攻关,进一步降低装置能耗水平,推进节能节水专项改造,提高能源综合使用效率,推进绿色发展。

      科技创新:铸就发展新利剑

      有着56年辉煌历史的吉林石化,创造了不少“第一”: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第一炉电石……2009年,吉林石化又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我国碳纤维产业化领域中取得重大突破的百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正式落户吉林石化,这也是我国第一个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

      碳纤维是丙烯腈的下游深加工产品,应用碳纤维制作的连续抽油杆,不仅比钢制抽油杆作业速度快,而且年节电约7~8万千瓦时。碳纤维广泛的应用领域决定了它的重要性。为了打破国外长期的技术封锁,吉林石化科研人员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发扬吉化科技工作者的“登天”精神,发出了“宁可黑发变白发,也要让白丝变黑丝”的誓言,经过不断的技术攻关,实现了碳纤维的产业化,现已实现每年100吨的生产能力。

      除了碳纤维外,以乙丙橡胶为牵动,吉林石化先后自主开发出年产14万吨丁二烯、14万吨丁苯橡胶等10余套成套技术并实现工业化生产。去年,年产6万吨异丁烯、5万吨聚异丁烯、20万吨丁苯橡胶工艺软件包编制等,优势产品研发取得新突破。今年,集中组织香兰素、C5分离及综合利用等4个成套技术开发,“投产一批、储存一批、研发一批”的思路得到落实。

      这些是吉林石化以科技为利剑、构筑企业竞争优势的见证。吉林石化人知道,要想使今天的产品能在明天的市场上继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在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着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十一五”期间,吉林石化全面实施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投入,突破了一批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形成了特种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树脂、特色精细化工、环保与生物工程五大重点研发领域。

      与此同时,吉林石化夯实基础,逐步健全科技创新体制,不断完善投资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了以研究院为主体,各生产厂技术力量为辅助,“专业配套、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科研机构,并编制了科技项目管理的七项管理流程,使科研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同时,组织制定并下发了公司投资管理实施细则,建立了从规划到实施到后评价等项目全过程的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了投资管理行为,提升了投资管理水平。

      “十一五”期间,吉林石化科技成果喜报频传:通过验收科研成果67项, 30项科研成果获奖, 13项获中国石油科技进步奖,17项获省及化工协会科技进步奖。高性能T300级碳纤维及原丝工业成套技术开发项目获中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乳聚丁苯橡胶成套工艺技术开发项目获中油股份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提高丁苯橡胶聚合转化率工业化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获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申请专利158项,授权87项,进入中国石油“十一五”申请专利超百件的7个公司行列。

      矿区和谐:惠及群众福泽社会

      社区是企业的生活基地,是企业员工的家园,是企业的一个窗口。实施惠民政策,搞好矿区建设,改善员工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解决关系员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难题,是促进企业与社区和谐的关键所在。

      作为一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吉林石化构建和谐矿区必须直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此,公司上下不回避矛盾,正视问题,全力解决。2007年以来,吉林石化公司先后解决外埠企业全民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退养人员工资待遇等51个历史遗留问题。公司还给有就业能力、又有就业愿望的人员提供了近2万个工作岗位。

      2007年8月5日,吉林石化从创建和谐企业的目标出发,从改善员工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入手,成立了矿区服务事业部,随后,进行了棚户区翻建、供热管网改造、宅区环境整治、医院改扩建、社区医疗服务、老年活动中心等惠民利民工程,整个社区顿时焕然一新。

      多年来,矿区服务事业部旗下的供热、物业、房产维修、商住楼管理中心等去年共处理报修挂条3万余张、突发事件113起。“十一五”期间规划的5个棚户区翻建项目全部完成,全面完成了市区范围内30个自然小区环境集中整治工作,更换山前、土城子、铁东供热管线9000延长米,敷设高压电缆3500余米,改造40台高低压柜和171栋民宅室内电气系统,保障了社区群众生活安全。

      现在,一进入冬天,员工和家属对员工住宅区的认可都写在了脸上,体现在民意里:住宅区室温合格率98%,供热维修及时率100%,居民满意率99.8%。

      为解决困难人员看病、子女上学等难题,吉林石化两级领导班子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和帮扶困难人员。2007年以来,全公司共帮扶困难人员53096人次,资助贫困大学生1466人,保证了困难人员看得起病,子女上得起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体企业的发展问题日益成为吉林石化重要研究课题。解决集体企业问题,是授之以鱼,靠吉林石化扶持过日子;还是授之以渔,下大决心,帮助其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通过发展解决稳定问题,逐步走向良性循环?吉林石化选择了后者。

      目前,吉林石化发展规划部门已将集体企业的发展嵌入公司产业链条,帮助建设有竞争力的装置,并支持集体企业发展定位的确立,研究解决集体企业的发展问题。2009年,集体企业先后完成了粉煤灰综合利用、20万吨/年工业级液体二氧化碳一期工程、10000吨/年车用液化气等9个新、改、扩建项目。全年实现利润4000万元。

      安居才能乐业,和谐方有激情。吉林石化惠民利民工程的实施,社区面貌的深刻变化,使员工享受企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更加热爱自己的企业,都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持续发展献计出力,和谐稳定局面已经在发展成果共享中定格。

      数据点击

      从1150到115

      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吉林石化的产品由1150种精简至115种,实现了从煤化工到石油化工的彻底转身,让吉林石化的产业结构焕然一新,资产质量大幅提升,营利能力明显增强。

      从750到1000

      2010年11月10日,吉林石化汽柴油产品质量升级和炼油结构调整项目6套装置全部一次开车成功,并实现了炼油新老装置的平稳过渡。至此,吉林石化公司原油加工能力由750万吨/年提高到1000万吨/年,为下一步接收和加炼俄油、实施炼油业务整体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174项 5.2亿元
      五大研发领域

      “十一五”期间,吉林石化先后开展174项科研项目,科研总投入5.2亿元,科研装备和研发手段全面提升。同时,建成了“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石油碳纤维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合成橡胶中试基地”和“中国石油吉林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形成了特种纤维、合成橡胶等五大重点研发领域。

      34.2万吨
      3458万立方米

      “十一五”期间,吉林石化节能34.2万吨标煤,节水3458万立方米,提前两年完成吉林省下达的节能指标,提前一年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节能节水任务,连续四年荣获集团公司节能节水型先进企业。


    石油资讯 石油行业 石油新闻 中石化
    分享到:

    上一篇:巴陵石化技术创新提速结构调整
    上一篇:中海石油金洲管道套管线投产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