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尔多斯千里油气区,长庆油田正以每年500万吨油气当量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而从长庆石油会战时期起,承担着找油找气重任的物探队伍——长庆物探人感到格外欣慰。
2010年11月,东方物探长庆物探处迎来她40岁生日。请看——
追梦“西部大庆”
从100万吨到3000万吨,长庆物探人当找油先锋
1970年,长庆石油会战号角响起,长庆物探应运而生。
石油会战是一场大仗、硬仗和恶仗,条件的艰苦可想而知。没有车辆,物探人用架子车前拉后推,将数十万吨重的设备物资,靠着人抬肩扛送到了前线。“三块石头支口锅,三顶帐篷搭个窝” ,从陇东马岭、宁夏金银滩到陕西延安等地的山湾、荒漠和盐碱滩,留下了长庆物探人找油找气的艰辛足迹。
1971年,参加会战的70支地震队完成1.0137万千米勘探任务,掀起会战的第一个高潮。会战8年,长庆物探处累计投入地震勘探队伍366个队次,完成二维勘探3.1万千米,初步掌握盆地主要勘探区域的构造特征。长庆油田也由此建成了吴起、马岭和红井子等9个油田,年生产原油突破100万吨。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山地区,沟壑纵横,地表条件极为复杂,一度被国内外同行视为地震勘探“禁区”。
为了找油气,长庆物探人勇敢闯“禁区”。资料显示,陕西靖边和安塞厚实的黄土层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一信息如同一根魔棒,指引着长庆物探人探索地层的奥秘。
1987年,长庆物探处开始黄土山地攻关,通过科研人员的探索与努力,很快总结形成一套高分辨率勘探方法,获得可靠的地震资料,为靖安油田探明3.1亿吨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9年6月,陕参1井喜获高产工业气流,靖边大气田的神秘面纱由此揭开。1990年12月,物探处10支队伍肩负神圣使命,迅速投入靖边气田地震大会战。
截至1999年底,物探处在盆地中部完成地震工作量2.4万千米,为发现和探明当时我国最大的整装气田——靖边大气田做出重要贡献。
从模拟到全数字,物探技术助推油气大发现
40年来,长庆探区物探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实现地震勘探由常规勘探向高精度勘探转变,模拟勘探向全数字勘探转变,二维地震向三维地震转变,叠后储层预测向叠前有效储层预测转变。利用这些地震技术,长庆物探在鄂尔多斯盆地完成二维地震勘探24.4万千米、三维1428平方千米,配合长庆油田累计探明石油储量21.45亿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3.2661万亿立方米。
2000年,长庆物探应用黄土山地多线地震勘探技术开展规模生产。2003年,全数字三分量地震勘探在苏里格气田进行攻关并取得成功。2008年,在苏14井区实施的高精度全数字单分量三维地震取得重大成功。
鄂尔多斯盆地气储层埋深2700至4000米,油储层埋深1000至3000米。针对这种地质特点,东方物探推广应用了高精度全数字地震技术攻关。这一技术推广后,大幅提高了地震资料品质。截至目前,在长庆探区北部沙漠区全面应用高精度全数字接收技术,已累计完成1.17万千米二维,363.2平方千米三维勘探。苏里格地区的勘探开发钻井成功率由50%提高到80%以上。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低孔、低渗、低产、低压“四低”特点,2005年,长庆物探实施非纵地震勘探技术。2007年到2010年间,利用非纵地震资料,长庆油田共钻探井位采纳37口,地震预测符合率达到71.7%。
2008年,长庆油田和东方物探联合攻关,成功应用了“高密度空间采集勘探技术”,使鄂尔多斯盆地油储层厚度地震预测符合率达到72.4%以上。特别是苏里格气田天然气储层预测符合率已高达85%以上。
靠前服务、一体化攻关,是东方物探的特有优势。2002年,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成立后,即成立了研究院长庆分院,把科研机构建在长庆油田探区,把技术人员派到生产一线,与油田零距离接触,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全方位服务。
如今,长庆分院被油田纳入一体化科研单位,成为油田一支重要科研力量,参与油田的勘探和部署。在此基础上,油田和物探建立了联合攻关的合作模式,所有物探技术攻关项目由两家共同组织技术人员全过程共同攻关。目前,东方物探100%参与油田油气勘探发现。
从单一到多元,物探项目运作模式打破40年常规
2010年10月底,长庆物探处280队开始实施苏里格东二维地震采集项目,这是今年以来280队运作的第四个项目。这个队创立的“无缝衔接”项目运作模式,使年产值创出历史新高,达到2.6亿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的一组数据:2003年,长庆物探处沙漠区单队月均生产效率160千米,2010年达到500千米。黄土山地区2003年直线测线单队日均生产效率75千米,2010年达到了137千米,单队作业能力翻了两番还多。“这是从传统地震生产模式向现代物探生产组织模式的华丽转身。”长庆物探处经理姚宗惠说。
以提速提效为目标,长庆物探处不断突破固有思维方法,借鉴、创新项目运作模式,40年来一直沿用的传统生产组织模式正在被打破。
2009年,吴起地震项目主要测线施工受阻,长庆物探处安排两个地震队先完成外围测线作业。难题疏通后,他们立即集中“火力”,组织5个山地队发起“吴起会战”,项目实现了高效运作。
在马岭石油开发地震项目中,这个处又创新组织模式,采取两队有机联合,明确作业工序分工,同时抽调整合另外3支队伍的骨干,以打“攻坚战”的组织模式,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在近几年的探索实践中,长庆物探总结了大资源规模化生产、多项目平行运作、会战与攻坚战相结合、多队捆绑联动组织、区域合作资源共享和游击战等应对多种不同情况的项目运作模式,使苏里格南黄土山地直测线生产效率提高35%、黄土山地非纵测线生产效率提高30%、沙漠三分量全数字生产效率提高10%。
“长庆油气田大发展日新月异,要跟上这种发展速度,我们必须提升勘探作业能力。建设西部大庆,物探人永远做先锋。”长庆物探处党委书记赵秀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