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年2000万吨原油处理能力的大连石化成为中国石油标志性炼油厂。
抚顺石化积极推进“千万吨炼油”项目建设。
美丽的独山子石化公司乙烯厂暮色阑珊。
九曲黄河,奔腾千里。“倚岩百丈峙雄关,西域咽喉在此间”,万古奔流的黄河,当年丝绸古道上的天堑,早已变成了今天能源丝路上的通途。
雄踞几何中心,坐拥天时地利,素有“动脉之源”、“能源中枢”之称的金城兰州,自然是我们这次“国脉万里行·石油2008”新闻采访活动不可错过的重要一站。
一条宽阔畅通的高速路把我们带到离兰州市区20公里外的西固工业区。明媚的阳光下,一座偌大的石化城,气势恢弘地矗立在滔滔黄河边。
能源丝路上的重要驿站
我们采访团一行刚从玉门这个“石油摇篮”走出来,就又走进了另一个“摇篮”。
兰州石化是新中国炼油化工的“长子”,被誉为“石化工业的摇篮”。
西气东输、西油东送让当年的丝绸之路变成了今天的能源大通道。
油龙、气龙自西向东,一路翻山越岭,穿过狭长的河西走廊后,在黄河岸边稍做歇息,然后继续向东、向南,奔向祖国需要的地方。
兰州是它们的驿站。这座位于祖国能源版图几何中心位置的城市,能源枢纽地位日益突出。这里有西部最大的石化基地,这里是西部最大的战略储备基地,这里是多条油气管道的必经之路,这里也是西部最大的油品中转站,这里是东送油品的桥头堡。
在这个能源枢纽中,兰州石化的中心作用不可或缺。这里是原油加工基地,是名副其实的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加工来自西部7个油田以及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原油。
这里是油品集输地、中转站,这里有西部最大的原油仓储基地,库存能力达1000万吨,通过西部成品油管道输送的成品油,从这里出发,沿着“兰成渝”管道及铁路输送到华东、华南及西南等地区。
这里是化工生产基地,全国第一套大乙烯在这里,这里的炼油催化剂称雄国内,这里的合成橡胶销往全国各地。这里还是天然气管道密集过路的地方,成为天然气东输路上的战略要地。
兰州石化就是这样一个西部能源中枢。从这里,通过公路、铁路、输油管线等,已经连接成一张四通八达的能源“血脉网”,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大量所需能源和化工原料。
兰州石化是目前中国西部集炼油、化工、化肥生产、机械仪表制造、工程技术服务、工程建设及矿区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炼化企业。公司的前身——兰炼、兰化都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工程项目基础上建设发展起来的大型国有企业。
兰州是中点,而不是终点。兰州石化的辐射作用,随着我国能源安全形势的变化,不但没有减弱,而且在不断加强。兰州石化对西部石油资源的消化吸收能力,以及对东部地区油品及化工消费市场的补充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正因为如此,在中国石油规划的9大炼化基地中,兰州石化依然是最重要的炼化基地之一,而且,这种地位还在不断加强。
如今,兰州石化提出新的“211”工程:炼油能力计划要达到2000万吨,相当于在现在的基础上翻一番;乙烯生产能力达到每年100万吨,真正形成名副其实的大乙烯;销售收入同样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00亿元。再过50年,兰州石化作为西部最大的石化基地的地位不但不会动摇,而且会更加巩固。
兰州的能源枢纽地位还在不断加强,“西油东送”的战略中转地位还在不断提升。今天的兰州石化,将在能源丝路上,延续一段新的精彩故事。
重组整合的集大成者
10年,“二四三二一”,哪个石化企业经历了这样的改革发展历史?唯有兰州石化。
从最初的“两兰”到后来的“四兰”,再到“三兰”,到“两兰”,直到今天的“一兰”。
“最近10多年间,几乎平均每一年半就重组一次。”我们在采访中,许多老职工都不约而同地给出这样的回答。
10年的重组整合,使兰州石化强健了体魄。这10年的历史,无疑是一部改革的历史,发展的历史,不断调整优化的历史,也是值得所有兰州石化人自豪的历史。
兰州石化的发展史无疑是一部改革史。自称赴任不到百天的玄昌伟总经理说,石化行业重组整合之集大成者,“非兰州石化莫属”。
这是因为,“其他炼化企业走过的改革路,兰州石化几乎都走过;而兰州石化走过的路,其他企业不一定走过”。
重组改制是为了发展,有利于发展。从“老两兰”到“新两兰”、再到“一兰”,兰州石化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石油遵循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决心。
兰州石化的不断改革是适应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是自身扭亏脱困、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集团公司持续重组战略重大步骤之一。通过全面改革和强化管理,解决原有的、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再造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这个企业的“多变”有其历史根源,也有现实原因。成立之初,两家企业归属不同,业务划分泾渭分明,虽然只有一街之隔,但很少有来往。后来,面临海外上市的历史性机遇,企业需要轻装上阵,重组改革形势使然,理所当然。再后来,随着炼化一体的大势所趋和集团公司炼化业务整体发展的客观需要,兰州地区炼化企业一起经历了不断重组的进程。
兰州石化的不同就在于,过去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企业,因客观需要不断走到一起,然后经历分分合合的历程,最后融为一体。
“有一点很清楚,兰州石化经历过的一切改革,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而且,总的趋势是在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玄昌伟这样解释。
变化是企业管理的常态。自称“炼化行业一名老兵”的玄昌伟在自己的施政报告中,开门见山提出这个理念。他认为,企业管理的根本策略是变,变则通,通则久。管理就是遇变应变,事变人变,时变人变。
我们有理由相信,掌握了这一套“变”哲学的石油老兵,会带领兰州石化这样一个老企业,在复杂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以变应变,破浪前行,再展石化宏图。
产业结构调整的典范
兰州石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堪称石化行业的典范。
今天的兰州石化,更像是一个完整的化工园区,这里不仅是西部最大的炼油基地,而且建成了包括大乙烯、聚烯烃、炼油催化剂、合成橡胶等主要化工产品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化工体系。而且,这里还是西部重要的化肥生产基地。同时,机械仪表制造、工程技术、工程建设、检维修以及矿区服务等业务也在配套发展。经过多年的不断调整形成的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正在为这艘快速前行的航船提供了强劲动力。
这里能生产高品质的汽柴煤油、润滑油基础油、精细化工、有机助剂等多品种和多牌号的石化产品。拥有完整的产品体系和完善的产业链,可以说是所有石化企业追求的目标。
兰州石化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之路,同样堪称国内炼化企业典范。
炼油化工一体、均衡配套发展是其最大特色。相较于国内诸多单纯以炼油为主,或以化工为主的炼化企业,兰州石化的产业结构显然更加合理,综合效益更高。炼化一体是行业发展大势,是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从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上看,兰州石化同样是先进:原油加工损失率、轻油收率、炼油能耗等重要指标,处于历史最好成绩,即使在全国炼化行业,同样堪称一流水平。
兰州石化是镶嵌在黄河上游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炼化企业,如何呵护好母亲河,不仅是兰州石化的首要责任,而且是中国石油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本次“国脉万里行”兰州站的新闻座谈会上,面对记者们关注的目光,玄昌伟代表兰州石化全体员工郑重承诺:誓做环保典范,实现对“母亲河”零排放、零污染。
3年来,兰州石化陆续关闭淘汰20多套高耗能、高污染、无效益装置,节能28万吨标准煤、节水1260万吨,减排污水2200万吨,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21万吨。
这些绝不是冷冰的数字。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颗颗滚烫的心,一个个负责任的举动。从10月8日、11月8日、12月8日,兰州石化连续三个月召开安全环保会议。“安全第一,环保优先,是中国石油的生产主旋律,地处黄河上游的兰州石化应做模范。”玄昌伟这样解释。
兰州石化还要做一件大事,让一位服役了几十年的老“功臣”退出历史舞台。这就是建厂初期投产的24万吨乙烯装置。“那在当年绝对是全国最大、独一无二的宝贝,也是兰州石化人的骄傲。几十年来,它为这个企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样一位大功臣,为什么还要退役呢?
“主要是设备老旧,能耗比较高、效率较低,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玄昌伟说。
实际上,兰州石化一直在优化调整、升级改造中不断发展,不仅要改造、关停这些能耗高、技术落后的小乙烯及配套装置,利用现有配套能力,通过扩容的方式,进行升级改造。
大乙烯装置扩容,不再征用土地,不需要增加职工,兰州石化用实际行动引领清洁发展、节约发展的潮流。
呵护“母亲河”不只是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近两三年来,在集团公司大力支持下,兰州石化在安全环保方面先后投入数十亿元巨资,建成了三级污染防控池,能有效确保不向黄河排放污水。
这里还将建成国内重要的清洁油品生产基地,在产品质量升级道路上继续走在前列。
新时期,兰州石化提出“中油排头、国内领先、世界有名”的奋斗目标。采访中,许多职工告诉我们,他们相信,未来的西固城,必将是一座中国西部美丽、宜居的现代城。他们在这里,同样可以享受优质的生活。
炼化大发展的鲜活教材
建设具有全球一流水准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炼化业务显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兰州石化是一本活教材。兰州石化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石化产业的发展历史。
炼化业务曾经是中国石油的短板,但目前这一现状正在改变,中国石油正在精心打造这一领域,对炼化业务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近几年来,关闭了多座无效炼油厂和小炼厂,关停、淘汰低效、高耗、高危险性等炼化装置,同时,规划中的大型炼化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这一轮发展高潮中,兰州石化人不仅积极参与其中,而且兰州石化的发展经验弥足珍贵,兰州石化人可以有大作为,一如既往地为中国石油炼化业务发展作出贡献。
虽然兰州石化在中国石油新的大型炼化基地布局中,地位不再像过去那样突出,但依然是独一无二的。作为西部最大的炼化基地这一历史定位,依然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炼化结构调整中,兰州石化的主要经验可总结为“舍小是为了造大,造大是为了变强”。对24万吨老乙烯装置的改造升级,最终建成百万吨大乙烯,就是鲜明例子。这一发展思路也正是中国石油现今炼化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改革的主要思路。
在环境与资源的约束日益严峻的今天,炼化企业如何搞好节能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同样是中国石油炼化业务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现实挑战。兰州石化建设“两型”企业的经验,通过不断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和质量升级,从单纯重视末端治理到向源头治理转变,尤其是针对作为依河而建的企业这一现实而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以及清洁生产的经验,都是中国石油炼化业务调整的参照。
让历史告诉未来,让现实铺垫未来。兰州石化正在书写新的辉煌,“211”目标建设,将进一步强化兰州石化作为能源枢纽和石化典范的地位。
立足西部,辐射全国,兰州石化将继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