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和化工装备制造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这是记者在3月22日举行的“2010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产业发展论坛”上听到的最多的声音。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俊贵在论坛上表示,从现在到今后一段较长时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石化产品的国内需求将处于增长期,油品等主要产品的刚性需求将长期存在,高端石化产品市场潜力巨大,都将为石油和化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也将为石油和化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装备制造业是为各行各业提供技术装备支持的基础性产业,可以说没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我国就无法完成工业化,更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制定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就是国家进一步发展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强烈信号。”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新华在论坛上说。
去年以来国家连续出台了《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指导目录》、《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第一批)》、《石油和化学工业产业调整指导意见》和《石油和化学工业支撑技术指导意见》,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以中石油为例,目前,旗下有宝石机械、宝鸡钢管、渤海装备制造、济南柴油机、大庆油田和辽河油田6家制造企业和一家技术开发公司。2009年,7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占整个制造业务的90%以上,为500亿元,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中石油装备制造业的营业收入从2006年的196亿元增长到了2009年的540亿元,三年翻了一番多。
不仅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取得骄人业绩,国外的石油石化公司也正逐渐认可中国的石油石化装备。中国石化重大装备国产化办公室主任王玉台表示,几乎国外所有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都在中国成立了采购机构、代表处或者是委托了国内的机构做采购。
加快发展有利于结构调整
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是推动石油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赵俊贵说,在长期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所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很突出。主要表现:一是石油和化工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专用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等大量依赖进口。由于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不足,我国出口的一些石油和化工原料产品,在国外经过进一步加工,变成专用、精细化学品又高价返销国内。不加快结构调整,不严格控制低端产品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不大力提高产品的专用化和精细化,就难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二是石化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和世界石化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园区化的发展模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炼化一体化和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程度低,集约化、规模化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大型石化产业园区和集群尚未形成。目前全国122家炼油企业平均规模250万吨左右,远远低于世界553万吨的平均规模。三是目前石化产业的废水、废气、废固等污染物排放,在全国工业领域分别居第一、第四、第五位。
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已经进入了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赵俊贵说:“新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一是产品结构高端化、精细化发展趋势;二是企业组织结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趋势;三是装置大型化、工艺路线高技术化发展趋势;四是安全、环保、节能、低碳等高标准发展趋势;五是市场越来越国际化发展趋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能否在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中实现由大变强,关键之一就在于与之配套发展的装备制造业的进步与振兴。
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十二五”时期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战略任务将是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建设装备制造强国。
对于我国努力建设装备制造强国的目标,李新华说:“这是‘十二五’时期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我们石油装备制造业的首要任务。”他表示,目前中石油已经打造了宝鸡和渤海2个百亿元制造基地,还将再努力打造几个百亿元制造企业和基地,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和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