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地质部第五普查勘探大队(华北五普前身)施工的潜深4井和潜深5井在江汉盆地实现油气突破,其中潜深5井日稳产原油533吨,创当时全国单井日产最高纪录,这也为江汉油田的诞生奠定基础。随后,五普转战苏北平原,又取得一系列丰硕的勘探成果。1971年5月,《新华日报》发表长篇通讯,称五普为“地质战线上的猛虎队”。
此后,在华北五普的发展历程中,该公司形成“高严细实、勇猛顽强、团结奉献、科学发展” 的猛虎精神,这种精神也在五普人心中打下深深烙印。五普员工走到哪里,就把猛虎精神发扬到哪里。他们以这种精神为动力,在新时期国内外钻井市场中屡克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佳绩,为大牛地、镇泾等油气田的发现和勘探开发作出巨大贡献,成为新时期石油钻井战线上的“猛虎队”。
今年适逢虎年,华北五普即将迎来52岁生日,五普人将继续发扬猛虎精神,在新的石油征程中谱写美丽乐章。
钻井提速:大牛地见证猛虎队足迹
2002年,华北五普队伍再次进入鄂尔多斯,投入一场新时期油气勘探开发大会战。
由于鄂尔多斯特殊的地质条件,华北五普初到这里,施工一口开发井需要60天。按这样的速度,根本无法满足大牛地气田形成有效开发的需要。五普人为气田着想,也为自己的生存考虑。2003年,他们经过多次试验,终于使PDC钻头提速获得成功,使当年大牛地气田的钻井周期压缩1/3。
2005年,气田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当年能否完成10亿立方米产能建设,能否及时向北京供气,钻井施工速度起着关键作用。五普40676井队在施工一口开发井时,决心向极限挑战。技术人员及各工种负责人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生怕有半点闪失。该队队长李广江也日夜盯在现场。该井队一名员工说李队长看到钻速正常,很兴奋,一听说有异常,脸色立马变了。
经过员工10多天奋战,这口井创造13.33天最短的钻井周期纪录,成为钻井提速的开拓者,为当年气田实现10亿立方米产能建设立下功劳,再次彰显猛虎队威力。
提起华北五普在大牛地的业绩,五普鄂北工区指挥部主任席银申功不可没。他50多岁仍在野外奔波操劳。他将石油钻井事业融入生命中,连续几年都是年初出队,年底收队回家。妻子有病不能回去照顾,他就把妻子接到工区住一段时间。
井队每遇到生产的关键环节,老席总是坐不住。一次,他刚吃完午饭,新组建的一支井队要进行放井架作业。这是新井架第一次下放,他担心出现问题,驱车赶到现场,向井队交代几项注意事项,井架顺利放下,他的心也放下了。越冬生产时,他经常半夜驱车到井队,到井场检查关键设备防冻情况。
华北五普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在大牛地气田获得多项钻井新成果,连续8年多次刷新并保持工区钻井周期纪录。谈及这些,华北五普经理常兴浩信心百倍:“如今,五普这头猛虎不再赤手空拳,它已携带科学利器闯进新石油时代!”
挑战极限:异国搬迁势如猛虎
今年是华北五普50407井队在哈萨克斯坦施工的第五个年头。5年中,这支队伍经历过近50摄氏度的高温,也遭遇过零下50摄氏度的严寒。
该井队在哈萨克斯坦被太阳公司编为8号钻机。2007年2月,当该井队施工完一口定向井后,哈国里海油田急着试油、采油。对于为油田钻井施工的太阳公司和50407井队来说,早一天进入正常钻进,就可以拿到正常的生产日费,因为搬迁期间是按半日费制计算的。
太阳公司询问井队能否在一周完成搬迁。这在某些外国从事技术服务的公司眼中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在哈国正常搬迁需20天,当时最冷时气温零下50摄氏度,平时也在零下20摄氏度,而且路上积雪达1米厚,搬迁困难很大。50407井队没有回绝,答应按时完成搬迁任务。他们连夜制订周密的搬迁计划,打响与时间赛跑的争夺战。
井场的积雪将钻具埋在雪中,必须用大铲车将积雪推开,再用叉车顺着地面将钻具铲起。一个不到2吨重的钻杆架被冻死,25吨吊车都吊不起来,他们换50吨的吊车,用拖拉机拽,用热气吹,才算将钻杆架弄出来。
防沙棚里的温度相对高些,经大吨位车辆压碾后,加上雪水,翻浆很厉害,吊车根本到不了位,63吨的吊车也吊不动一个泥浆罐。在拖拉机拖拽下,大半天才装一个罐。装满设备的大货车陷下半个轮胎,寸步难行,必须用拖拉机加上大胶轮铲车一起往外拽,才能拖出井场。
大家在泥窝雪地中滚爬,一天下来,劳保鞋和手套都湿透了,手脚冻得生疼,只有在晚上休息时才把劳保鞋放在电暖器下烘一下,第二天接着穿。
第6天下午,随着大绞车被安全放到货车上,井口腾出来,大家才松了一口气。第7天早上,井架迎着朝阳缓缓升起。井队讲诚信、顽强拼搏的精神感动了太阳公司,8号钻机成为他们信得过的队伍,很快给每人发红包以示鼓励。
与时俱进:猛虎精神注入精细化内涵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钻井行业面临严重挑战,必须实施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企业才能有更大发展空间。
2006年,常兴浩提出“猛虎队精神加精细化管理”的管理理念,通过在钻井生产中实践运用,受益匪浅。2007 年,这项成果获得集团公司企业管理协会颁发的“管理创新成果三等奖”。
大牛地气田地层的差异性较大,不同区块所用的钻头、选用的钻井参数各不相同。往年,工区某井队搬迁到一新区块施工后,钻进中的钻具组合、钻井参数要重新摸索,影响机械效率提高。
工区指挥部通过收集不同井型各种信息,建立钻井资料信息数据库,总结筛选不同区块最佳的钻具组合、钻头入井程序及恰当的钻井参数。去年,他们又将钻头入井程序形成一套模式,在工区各井队推广。通过钻头程序优化,截至去年底,工区开发井的平均钻井周期较上年缩短两天,平均单井降低费用11.77万元。
他们也积极对设备进行创新改造。大牛地气田冬季施工时,钻机气路中的水蒸气极易冻结,导致控制系统失控,给钻井队冬季生产埋下巨大安全隐患。具备现场丰富钻井工作经验的席银申、尚国民等人,根据机械和流体力学等原理,加工制造一套钻机气路防冻酒精加入装置。
他们将这装置并联到总气路中,酒精可随气体均匀传送到易结冻的各控制部件。通过现场实际应用,在零下30摄氏度的条件下,钻机气路系统未发生冻结现象,彻底解决大牛地冬季施工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