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秘鲁塔拉拉油田至今已有130多年开发历史。1993年,中国石油获得秘鲁塔拉拉油田第7区块开发项目的操作权,1995年正式签署第6区块开发项目。从此,中国石油人第一次站在国际石油舞台上,踏上了开拓国际油气业务的艰苦创业历程。
经验 “技术上精雕细刻,生产上精益求精,运行上精心管理,经营上精打细算”。秘鲁项目的“四精”经验,体现了中国石油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意义 作为响应国家号召,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第一个海外石油合作项目,秘鲁6/7区被誉为海外业务发展的“星星之火”,实现了中国石油“树立形象、锻炼队伍、积累经验、培养人才”的初衷。在中国石油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关键时期,秘鲁项目经验显得弥足珍贵,也极具借鉴意义。
这是中国石油人创造的奇迹。
——仅用3年时间,将秘鲁开发130多年,濒临枯竭的塔拉拉油田第6、第7区块,从接手时年产原油8万吨提高到年产原油30万吨以上,连续16年产量不降反升,“百年老油田”重焕青春。
——这个项目取得良好效益,向秘鲁政府上缴各种矿费、税费数亿美元,为当地提供各种就业岗位400多个。
作为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的第一个海外石油合作项目,秘鲁6/7区的成功运作,成为中国石油海外油气经营的瞭望塔、试验田,实现了“树立形象、锻炼队伍、积累经验、培养人才”的初衷。
集团公司蒋洁敏总经理把南美秘鲁项目比喻为海外业务发展的“星星之火”,高度赞扬秘鲁项目取得成功的“四精”经验:技术上精雕细刻,生产上精益求精,运行上精心管理,经营上精打细算。归纳起来就是:解放思想,务实敬业,勤俭创业,一切从实际出发,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让我们走进秘鲁,走进塔拉拉油田,一起聆听百年老油田的“青春之歌”。
突破框框,勇于探索。地质上精雕细刻,百年老探区实现新突破
初到秘鲁,中国石油人说,“新”与“老”是相对的,6/7区是“老”油田,但通过努力,完全有可能变成“新”油田。
1993年,中国石油获得秘鲁塔拉拉油田第7区块开发项目的操作权,1995年正式签署第6区块开发项目。这是中国石油人第一次站在国际石油舞台上,从此踏上了开拓国际油气业务的艰苦创业历程。
作为世界上开发最早的油田之一,地处塔拉拉沙漠地带的6/7区,属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被西方和秘鲁地质家称为地质家的“坟墓”。中国石油接手时,近5000口井仅509口还在生产,平均单井日产只有3桶左右。更为棘手的是,没有地震资料甚至没有全区连片的构造图,2/3井没有测井资料,大部分井没有测试、测压等基本开发资料,也没有比较系统的综合研究成果报告。
让接近废弃的6/7区起死回生,当时,在许多西方公司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经验欠缺,作为中国石油“走出去”的第一个项目,秘鲁6/7区项目运作面临重重困难。
古语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中国石油决定从小处着眼,从收集资料开始。
时任项目负责人的王明才还清晰记得,为全面了解塔拉拉油田总体情况,初到秘鲁两个月时间,技术人员每天到秘鲁国家石油公司逐本、逐页登记借阅资料,再逐页复印、分类、整理和装订。由于时间紧迫,他们经常站在复印机前连续工作12个小时,不叫苦不叫累,终于建立起公司第一个资料库,具备了开展方案研究的基本条件。
行,然后知不足。开拓之路,总是充满坎坷。中国石油人首次亮相,却跌了个跟头。1994年,最先部署在老断块的5口补充开发井相继失利。因为资料少且品质差,没有类似长期衰竭开采油田的经验可借鉴,对地下油气剩余潜力及分布认识不清,对地下描述如“雾里看花”,进一步勘探找不到主攻目标。
挑战有多大,石油人的劲头就有多足。不等,不靠,大胆实践,认识逐渐深入:由于这个油田地质结构异常复杂,受早期技术限制,未必就彻底研究透了。“复杂”意味着艰难,但“复杂”也意味着潜力。“新”与“老”是相对的,6/7区是“老”油田,但通过努力,完全有可能变成“新”油田。要想在开发百年的老油田中“挤”出油来,就必须深化地质综合研究,走精细勘探之路。
精为科学,细为作风。
1995年,中国石油将三维地震技术第一次引进7区,完成7区100多年来首张全区构造图。油田研究人员集中开展综合研究,对老资料重新认识,做地层对比剖面,在小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动、静态资料搞清砂体分布特点、砂体连通性和隔夹层分布特征,进一步掌握整体构造格局。
近4个月时间,研究人员处理的解释资料有1米多高。针对油田含油层系多、 断块小和油藏成因多样的实际,他们把国内复杂断块油田滚动勘探开发经验与6/7区的实际相结合,勘探开发思路更为清晰:一是已开发油田地层能量整体降得很低,没有一次钻井潜力,因此坚决放弃在老开发区钻补充开发井,而改为以有利含油气区带的新断块、新层系为目标。二是从实施钻井义务工作量的角度出发,优选有利区带的新断块、新层系,整体部署,深入解剖。三是对关键井进行精雕细刻,及时对比分析钻进资料,及时进行总体评价调整。
向精细勘探要油,局面豁然开朗。
技术人员不放过有利于发现和开发的任何蛛丝马迹。1997年,原本设计目的层是Mogollon的13231井,在钻进差15英尺完钻时录井发现新油砂,经及时分析认为是当时最高产的Basal Salina油组,加深钻进后终于在设计之外获得日产1100桶的高产油流,令秘鲁石油界瞩目。
精细之举还体现在强烈的求真精神,跳出老套路,构思新方向。
技术人员不迷信权威,1996年,根据中国石油断块理论,成功利用精细地层对比,按不同断块具有不同油水系统认识,在6区完钻的13209井,经过三次加深,于近1万英尺以下钻遇高产油层,发现新的含油断块,打破西方和秘鲁地质师8700英尺以下为水层的认识禁锢。近年来,宫本才、刘宇等新一代石油人大胆探索,把新井实施的触角伸向新领域,“在前人勘探空白或前人否定的地区打探井”,6区向海上延伸,勘探工作柳暗花明。
16年来,秘鲁项目累计发现18个新的含油断块和未曾动用的新层系,连续打出一批高产“千桶井”,实现增储上产,沉寂百年的老油田重新焕发青春。
石油技术 勘探开发 石油行业 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