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史深100区块没增一口新井,油井措施仅11井次,日产油却增加26吨,动液面回升111米,自然递减从15.6%下降到-0.74%,恢复水驱储量151万吨。该厂地质所副所长郭志华欣喜地介绍说:“开发指标向好,说明我们通过一体化治理见到了实效。”
“油管塞不进一根手指头”
史深100区块有着不俗的开发历史:1994年投入开发,产量占全厂低渗透产量的20%,连续10年采油速度保持在1.2%以上,含水控制在15%以下,被称为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样板。
2004年以后,由于出砂结垢等原因,地层能量下降,油井效果变差。到了2007年,整体开发状况越来越不理想。郭志华说:“油管内壁全是水垢,竟然塞不进一根手指头。”而且,跟所有低渗透油藏一样,史深100区块也同样面临注采两难的问题:注水困难,水井压力大,油井供液不足。当时,该区块仅开井85口。
怎么办?眼看着曾经辉煌的史深100区块青春不在,地质工艺技术人员不甘心。2008年,该厂地质、工艺、采油矿、计划、注采等部门共同成立史深100区块精细开发项目组,以优化水井管理为中心开展一体化治理,探索低渗透油藏精细开发之路。
一体化治理尝甜头
据专家介绍,通过一体化治理,能够使油藏与地面、水质和工艺配套达到一体化标准,实现油水联动、系统配套,延长治理有效期,确保稳产有后劲,从根本上实现治理一块、完善一块、稳产一块的目标。2008年9月,这些优点很快在史深100区块初步显现,26个注采井组中有58口油井见效。
这一切都建立在注水水质改善的大前提下。当年,现河采油厂完成史南污水站预氧化技术改造工程,之后又加强水质的全过程节点管理。2008年8月起,水质合格率一直保持100%,为区块精细治理奠定了基础。
注好水、注足水,关键还是要注有效水。在主体依托增注、转注长效方案的同时,他们实施全过程地质分析,在确立注水方案时加强与地质结合,提高方案的适应性;与工程结合,提高方案的针对性;与室内试验结合,提高方案的经济性。同时,根据油水井动态对应情况,计算出井组理论配注水量,并结合注水见效情况,确定动态配注水量,对每个井区、井组优化配产配注。2008年3月,水井史3-5-11井增注后,对应两口油井明显见效。根据计算结果配注水量减少一半,日产油增加14.7吨,含水下降一半,动液面回升600米。
尝到了甜头的现河人,更加坚定了对史深100区块实施一体化治理的信心。
解堵工艺让油井自喷
精细开发过程中,现河采油厂先后摸索出周期注水、系列酸化配方、优化解堵工艺等方法,加速了史深100区块的精细开发进程。
过去固定的、长期的注水方式容易导致水淹,而周期注水是在地层中形成和改变高低压区,采出低渗带的原油,从而提高水驱油效率。今年,他们实施周期注水的4个井组均取得明显效果。
他们还通过室内评价,开发出适合低渗透油藏开发的系列酸化配方,创新形成自主品牌的增注技术,突破传统施工工艺,增强了酸化效果。
“动辄实行大型酸化压裂的场面越来越少。”郭志华介绍说,这得益于日益成熟的解堵工艺。王542-2井周围水井日注水40立方米,可就是不见效。通过优化配方、气举排液等环节施工,该井实现自喷,日产原油从2吨飙升到22吨,累计产油33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