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垃圾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向环境所丢弃和排放的废弃物[1-3]。当废弃物超过了自然界的资源再生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危害。因此,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才能搞好垃圾资源开发,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垃圾产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我国现行的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主要是填埋或堆肥化处理,这种简单处理只是时间和地点的转移,未能彻底地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问题。依照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发展垃圾产业,对城市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垃圾产业不仅可以缓解资源枯竭危机和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且可以创造巨额财富。因此,大力推进我国垃圾产业是彻底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关键之举,亦是关乎我国 21 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4-6] 。
可持续发展源于环境保护,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城市垃圾的处理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实现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是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
2 昆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处理现状
2000 年昆明市新建、改建了部分垃圾中转站,并取消主要街道垃圾桶点及垃圾收集间,实行定时、定点上门收集服务,初步形成垃圾袋装投放—中转压缩—密闭运输—填埋处理的链式收运格局,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市区加强了对垃圾填埋场的整治,1998 年 8 月世界银行投资 2.33 亿元在昆明东郊白水塘、西郊红水塘建立了两大垃圾场。两大垃圾场共占地 1750亩,总库容 1 800万m2 并于 2001 年 5 月 1 日投入使用,日处理垃圾1 500 t。
日前,昆明市还将规划并建设另外的3 座垃圾综合处理场。每座垃圾综合处理场占地面积在 1 000 亩以上。2020 年以前,将规划新建 7 座垃圾处理场。2008 年 6 月,昆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阿拉乡将开工建设“昆明东郊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总投资 4.5 亿元,日处理垃圾 1 600 t,总装机容量 30 mw。该项目建成后每天能发电 70 万度。这些电将并入云南电网,点亮万家灯火。而垃圾焚烧后遗留下来的少部分残渣,还可以用来制成水泥、便道砖、铺路渣。
2.2 存在问题
首先,垃圾回收利用少,简单填埋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昆明市有近95%的垃圾都是运往东西郊两大垃圾场进行简单填埋,无害化处理率仅达到 5.4%。据调查,只有盘龙区环卫局固体废弃物研究所对少量垃圾进行利用,生产花肥和高效复合肥。由于缺乏新工艺、新技术,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极小。昆明作为省级重要风景旅游城市,土地资源更是十分珍贵,如果再投资新建垃圾场,大笔资金是个问题。
其次,垃圾回收业混乱无序,再生资源的浪费极大。昆明市废品回收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回收废旧物资在很多环节上都存在不适应的问题,如回收网点少,仅有少数私营回收站,没有做到向全社会回收废旧物资;收购品种单调,很多应该收购的东西得不到充分回收。一方面政府用于垃圾处理的费用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大量资源又未被利用,二者形成极大的反差。
3 昆明市垃圾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1 昆明市垃圾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观念制约。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观念目前没有深入人心,有人认为垃圾作为资源是微不足道,或者认为应该把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以上种种不正确的认识,严重地影响了垃圾资源化利用。昆明市垃圾收集一直采取混合收集方式,这种方式使一些可回收利用的物质进入到城市固体废弃物中,这样不仅增加了收集的数量和处理的难度,而且也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十分不利于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2)技术制约。由于昆明市垃圾产业发展速度较缓慢,技术处理基础、力量单薄,利用途径狭窄。目前除废纸、废金属的回收利用率较高外,塑料、玻璃及纺织品类等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都低,其主要原因是从事研究、开发这方面的力量不足。虽然少数环卫部门已引进了较先进的技术,但只是微乎其微的部分,致使不少可利用的废弃物因技术和经济问题无法利用而弃之。 (3)资金制约。资金是影响垃圾资源化开发利用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的上海、广州、深圳等,由于投入的资金多,垃圾资源化开发利用的水平不断提高,建成了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沼气发电厂等。但经济较落后的昆明,由于受资金的制约,垃圾资源化开发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这种类型的投资效益低、回收慢,没有多少人想投资,而光靠政府投资,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也是不能解决多少问题的。
3.2 昆明市垃圾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昆明市垃圾资源的潜力。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昆明市生活垃圾产量与日俱增。据昆明市城市管理局统计,昆明市现在每天生活垃圾产量高达 3 500 t。预计到 2020 年,昆明四城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将达到 7 000 t。垃圾中的纸张、塑料、竹木等既可回收利用,又可建立垃圾焚烧火力发电厂,把焚烧产生的巨大热能转化为电能。
(2)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以把污染环境的固体废弃物变成有用资源为目标的中国 “二次资源谷”目前在滇宣告成立,它标志着我国在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方面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1997 年,经国家批准,由国家和云南省投资 5 600万元人民币,在昆明理工大学废弃物资源化研究所的基础上,开始创建我国唯一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建立和发展一个新的再生资源产业的现代工业体系。该中心的成立,为昆明市发展垃圾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7-8] 。
4 昆明市垃圾产业发展阶段设想
针对目前昆明市垃圾产业发展形势及影响因素分析,对昆明市垃圾产业未来趋势及努力方向进行分析。
4.1 前期条件积累和准备阶段
首先要有良好的分类基础。垃圾分类收运是垃圾转化为资源的前提,垃圾应采用分类袋装、定时定点收集。公共垃圾采用分类投放,不同垃圾箱要用不同色彩、不同形状、有明显文字或图形标志,并教育人们自觉分类投放。其次,搞好技术攻关,以推动垃圾资源化开发。现在制约昆明市垃圾资源化开发的首要因素就是技术问题,一是整体技术落后,二是有些技术虽较先进,但技术含量高,推广难度大。因此,环保部门必须建立健全垃圾资源化开发的研究机构,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出既先进适用又易于推广的技术,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应多方面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垃圾产业发展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资金不足。近年来,虽然国家增加了对城市垃圾处理的拨款,但相对需求而言,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要解决资金来源,除政府重视加大投入外,还可以采取以下途经:第一,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开征垃圾处理费,拓宽垃圾处理资金来源;第二,可通过联营集资、合股分红或引进外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只要资金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大大加快垃圾资源化开发的速度。
4.2 产业培植阶段
城市垃圾综合利用需要城市政策的产业扶持和国家法律、法规的保障,就昆明市而言,政府对垃圾产业的扶持要做到三项工作。
(1)出台“强制性”的垃圾处理专项法规。根据国家《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通过立法手段,确立垃圾生产者(包括单位和个人)在垃圾的产生、收集、清运、处理中的行为规范、义务、和权利,明确垃圾生产者或排放者对垃圾处理必须承担的责任。对违反环卫法规、随意处理垃圾等乱倒乱扔行为依法进行惩罚,以规范垃圾处理行为。
(2)制定“刺激性”的垃圾处理收费政策。按照“垃圾生产者对垃圾处理承担责任” 的原则,制定并完善垃圾收费制度,明确垃圾收费项目,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从量制、定额制、超量增收制三种垃圾排放收费制度,并积极推行超量增收制,对垃圾高排放单位实施惩罚性高额收费政策。 (3)制定“扶持性”的垃圾产业优惠政策。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企业增值税先征后返的通知》为制定垃圾产品进入市场优惠政策的依据,制定相应的垃圾回收政策,对垃圾实施回收利用的企业和采用清洁工艺生产的企业,给予减免或补贴,以推动垃圾资源的回收利用。对垃圾实施能源转化、再生利用的企业,同样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为垃圾的资源化创造政策环境。
4.3 产业发展和完善阶段
传统的垃圾处理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政策行为,是政府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的一个特殊市场,通常表现为由环卫局出钱出力来满足社会需求。企业产权和经营权都归属政府,缺乏竞争活力,效率低下,极不利于垃圾产业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垃圾的 “全程管理” ,应当实施政府管理和市场管理,走垃圾产业化道路。要政企分开,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关系,政府负责城市环境卫生规划和宏观调控以及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引导多种所有制企业投资垃圾产业。
5 昆明市垃圾产业发展对策
(1)制定垃圾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建立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针对我国垃圾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规划与政策制定工作,进行深入调查、系统分析和预测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产业规划政策。 (2)建立并发展产业中介机构。从目前环保产业的结构看,必须摆脱城市垃圾清运处理主要由市环卫部门主管,即垃圾清运处置过程的管理、监督、运行基本由政府一家独揽的局面,建立并发展环保产业中介机构,实施有序竞争。
(3)配置垃圾产业链。垃圾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链的配置是指捡拾、收购、分选、运输、转运、销售、加工、成品市场、检测、管理、总规模控制等一系列环节的合理搭配和联系以及每一个环节内部的搭配组合。
(4)加强宣传,提高垃圾产业意识。对垃圾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宣传作用不可忽视。行业外部,应使全社会认识到垃圾是资源,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必须少生产垃圾,提高垃圾分类收集利用意识;行业内部,要加强法规、职业责任、道德、卫生防疫、计划生育以及素质教育、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宣传。
参考文献:
[1] 刘惠永,廖洪强.垃圾再生资源化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新能源,2000,22(6):31-35.
[2] 钱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董锁成,曲鸿敏.城市生活垃圾资源潜力与产业化对策[j].资源科学,2001,23(2):47-49.
[4] 贾晓顺.论我国城市垃圾的管理方法[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8(5):153-154.
[5] 于敏.城市垃圾处理与可持续发展[j].污染防治技术,2007,14(4):50-54.
[6] 张越.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管理经济学[m]. 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7] 兰辛珍.垃圾处理:中国城市环境保护的攻坚战[n].北京周报,2006-3-9.
[8] 郭海强,马应珍,张晓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对策[j].长冶学院学报,2007(4):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