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当前位置:环保信息网 > 环保行业资讯 > 市场观察 > 聚焦:废旧家电回收后流向何处?

    聚焦:废旧家电回收后流向何处?

    来源: 不详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09-08-05 访问:
    随着我国废旧家电报废高峰期的到来,废旧家电的流向、回收和处置等日益受到人们关注。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我国相关监管处于真空状态,消费者缺乏家电常识,使得废旧家电回收市场混乱无序,经营者经过简单翻修,便随意要价,不仅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同时也蕴藏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市场:废旧家电变“新脸”

      人们要对家里的电器进行更新换代时,最惯常的处理方法就是卖给收购旧家电的“游击队”。这些老道的“游击队”在居民聚居区来回穿梭。他们骑一辆自行车或三轮车,在醒目的位置挂一块木牌,上面写有“收购旧电视、旧冰箱、旧洗衣机”等字样。来自四川农村的杨女士,从事废旧家电收购已经三四年时间了。她对记者说:“能直接使用的就转手卖出去,不能使用的就卖给回收点,他们负责拆卸有用的零部件。”

      在昆明最大的旧货交易市场,仅卖电器的就有近百家,电视机、音响、冰箱和洗衣机等常用家电应有尽有。除了少数长虹、海尔、康佳等正规品牌外,这里销售的家电大多数是“二手货”,他们被冠以“新电视”的称号,外壳与新电视没什么两样。

      对于这些“新电视”,大多数经营者不能提供相关说明书、质量保证书等。一名在该旧货市场从业六七年的徐女士对记者索要合格证书十分疑惑:“什么合格证书?我不知道,说明书倒是有的。”随后从一个破旧的纸箱里翻出一本制作粗糙、字迹模糊的说明书。

      刚涉足二手家电市场经营不到两年时间,孙卫已把行情摸得十分透彻。“每月的销量可达上千台,其中仅中缅边境地区就能卖出200台。”

    隐患:过期家电不安全

      据介绍,电器的正常寿命为8年至15年,我国是电器生产和消费大国,每年都要报废许多电器。国家统计局2003年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电视机社会保有量约为4亿台,洗衣机1.7亿台,电冰箱1.3亿台,电脑1600万台;这些家电大多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家庭,从2003年起我国就已进入家电报废高峰期。

      由于众多消费者欠缺家电常识和环保意识,在考虑家电被淘汰之时,为了方便,消费者大多数选择卖给“游击队”,“游击队”再把收购废旧电器转手卖给旧货市场,经过这样的卖来卖去,七拼八凑的“新电视”便应运而生,流入市场。

      在这种拆解组装的过程中,国美电器昆明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冯斌则分析说,“二手”电器不仅存在严重的易爆、易燃、易触电等安全隐患,更重要是在拆解过程中被随意丢弃的电子零配件,对环境的危害也相当严重,可导致地里种不出庄稼、地下水严重污染。

      杭州大地环保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废旧家电经由不同渠道回收后,正确的拆解、处置技术主要有机械化和手工两种。如彩电的拆解工艺,在对环境危害较大的显像管分解过程中,为取出有害物质,必须使用机械或自动化设备,两者有机结合,以不污染环境为基本原则,这样才可以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态势。

    废旧家电市场亟待规范

      为了改变我国废旧家电市场无人监管、缺乏相关措施、废旧家电主要由“游击队”收购、处理不规范等状况,国美电器今年9月初在华东地区开展废旧家电回收网络的试点建设,旨在从环保和节约资源的角度,对电子垃圾实现二次再利用。

      据介绍,国美电器与浙江杭州大地环保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分享废旧家电回收市场这块蛋糕,国美电器的华东门店负责回收废旧家电,并用货车运到杭州大地公司,由大地公司通过专业技术手段进行分解、处置等。

      正确处理废旧家电,把家电中有毒有害的一面转化为有利因素,这是保持家电企业不断发展的基本条件。国美电器华东地区战略合作部经理邓明琦告诉记者,“废旧家电回收是一个尚待开发的产业,家电行业的生产厂家、零售商家应立即着手开发和推广电子垃圾资源化的先进设备和工艺,低成本、无污染、高效率地回收金属、塑料、玻璃等原料投入再生产。” [page]

      大地环保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同时坦言,目前面临的最大尴尬是,个体回收业者一般在表面清理后直接或拼装出售,未经安全和技术性能检测,地下无证偷税经营,回收成本低,利润高,而使用专业化的处置技术,成本趋高。

      为此,“一方面要规范废旧家电回收市场,引导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明确生产厂家、零售企业以及消费者在废旧家电处置方面的义务已显得十分迫切。”业内人士呼吁。
    环保 环保新闻 环保信息
    分享到:

    上一篇:2006年度空调谈什么?谈绿色环保
    上一篇:中意环保合作助力绿色北京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