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和”的变化给沁水县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带来了人们对中小煤矿企业发展方向的启示和思考。
启示一:跳出产能增加效益徘徊怪圈。
煤炭行业作为资源型产业,产权模糊成为困扰国有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最大体制性障碍。作为产煤大省的山西,近年来,虽然联合组建了一批煤炭大集团、大公司,却几乎都没有触动产权,简单的资本相加,使这些大公司、大集团依然没有走出国有独资、国有股独大的传统框架,使企业一方面产能大幅度增加,一方面经济效益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记者了解到,沁和集团所在的晋城市,全市有370多家煤矿,大多没有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没有真正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而“沁和”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将企业改造和培育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实践证明,只有进行股份制改造,坚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股权结构分散化,才能使中小企业迅速做大做强。产权改革成为“沁和”整合改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启示二:将经验管理提升到科学管理的层次。
纵观众多的中小煤矿,所谓的管理一直主要是以经验管理为主,缺乏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沁和能源集团特别注意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沁和”的管理机制是:以董事会为决策中心,“沁和”集团经营本部为利润中心,各生产单位(矿、企业)为成本中心的“三个中心”和“三级管理”为主体的管理体系,三级各尽其职,协调联动。在用人上实现了“赛马式”机制,对所有岗位实行动态管理,推行聘任制和末位淘汰制,凭能力上岗,靠绩效说话。在内部管理上规范了操作程序,财务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供应突出集团采购优势,销售以利润为中心,安全将强化培训和宣传教育结合在一起,从整体上提高了企业的抗灾和抗风险能力。
有一个事例很能说明问题,“沁和”改制前,由于管理混乱,责任不清,“关系煤”、“人情煤”难以有效遏制,大量无用的人情货多年积压在仓库,每年造成的浪费都在数百万元以上。改制后,集团的采购成本下降30%,节约资金1400多万元。
“沁和”的成功经验说明:煤炭行业必须高度重视管理,并不断将经验管理提升到科学管理的层次。
启示三:产煤地区环境资源是第一资源。
从“沁和”改制的第一天起,围绕着“沁和”改制是成功还是失败,国有资产增值还是流失,沁水县利益是受损还是受益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事实上是“沁和”改制“盘”活了沁水整个县。环境资源是第一资源,煤炭产业增强发展后劲和动力,就必须营造吸引战略投资者,并有利于其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