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当前位置:环保信息网 > 一次能源 > 煤炭 > 煤市分析 > 矿难与重组的思考

    矿难与重组的思考

    来源: 环保信息网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09-11-30 访问:

      了解井下监控的人都知道,对于鹤岗新兴煤矿这样一个国有大矿,出事前瓦斯不可能不报警,而悲剧却没能因此避免,一定是由于报警之后不停产,主要是不断电造成的。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铤而走险不停产?为什么瓦斯检测员的权力会被缩小?为什么夜班下井528人之多?答案是为了保产量。这似乎与我们的常识不符,我们只听说过煤老板不顾矿工死活地拼命生产,难道国有煤矿也会这样?时下,正值冬季采暖季节,全国范围的大降温和天然气短缺造成煤炭需求量猛增,而山西煤炭业的“重组”必然影响这个煤炭大省的产量,为了大局,其他省的煤矿自然要开足马力生产。不用说,作为国有的鹤岗新兴煤矿也承担了某种保产量的“政治任务”。

      不是基于市场的能源行业准入机制和能源产品的定价机制必然带来超额利润。而对超额利润的追逐是资本的本性,并没有国有和民营之分。民营资本有其“贪婪和带血”的一面,国有资本同样有个“保值增值”的问题,因而,在“保产量”这点上,二者并无二致。相比民营煤矿,国有煤矿还更多了一份“社会责任”,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国家需要能源的时候,要“顾全大局,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也正是国有煤矿“一般不出事,一出事就是大事”的主要原因。

      开矿就会死人,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也是煤矿的宿命。“百万吨死亡率”的指标只能降低却无法消除即能说明。但中国的矿难特别多也是事实,除却技术和管理的因素,主要是由于中国煤炭储量大,对煤炭的依赖程度高造成的。我国“缺油、少气、富煤”的现实决定了能源消费70%要靠煤炭,今后即使新能源比重提高,煤炭消费依旧会占到50%左右,成为我国工业名副其实的“粮食”。对于民营煤矿的安全隐患,通过加强行政监管和强制技术改造即能解决,对于小煤矿的整合,也完全可以在市场机制下,通过民营资本之间的买卖与重组实现,我们实在看不出有何“国进民退”的必要。

      “国有”不能解决矿难的问题,更不能解决价格形成机制的问题。我国煤炭行业的市场化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带来的是产量的增加、出口的下降、行业的增长和相关产业的繁荣。“民营”不一定比“国有”更有效率,但却一定更公平。的确,资源是国家的,但企业却可以是私人的,其间的矛盾完全可以通过开采权拍卖和资源税开征来解决。而“再国有化”的下策,实在是相关行业(油、气、电)市场化无法推进的无奈选择,根本原因则是国家政权对能源行业的控制欲望和国家资本对垄断利润的追逐。改革的列车最后还是撞上了体制的大山,并粉身碎骨。与矿难一起埋葬的,除了108个矿工的生命,还有煤炭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命运。(作者:王冬,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 曾在中国矿业大学学习信息工程,主要面向井下通讯与监测)


    煤炭,煤市评析
    分享到:

    上一篇:煤炭行业:电煤、海运价格继续强势上行
    上一篇:中国变煤炭净进口会否重蹈石油覆辙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