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当前位置:环保信息网 > 一次能源 > 煤炭 > 煤矿动态 > 山西五大煤企推广井下救生舱 试点建井下避难室

    山西五大煤企推广井下救生舱 试点建井下避难室

    来源: 环保信息网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10-10-18 访问:

      从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了解到,山西加快推进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开始在全省五大煤矿集团推广井下救生舱,其中7个试点矿井中有的已建成井下避难室和救生舱,有的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潞安集团开建一矿井试点

      “潞安集团首先在瓦斯较高、条件较复杂的常村矿北三采区进行试点,现已建成了永久避难硐室1个,临时避难硐室1个,移动救生舱6台。常村矿新型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全部完成后,最终将实现覆盖井下当天当班全部970名作业人员的防护目标。”山西潞安集团党委副书记王志清说。

      王志清说,潞安集团常村矿新型安全防护体系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全面对接、互联互通,所有井下避难空间(救生舱,永久或临时避难硐室)内装备的监测、监控、通讯、数据传输等设备能实现与矿井原有各系统的全面对接,救生舱和永久避难硐室之间可互联互通,每一个固定避难硐室都可成为井下的临时救援指挥中心。二是多级防护,独立运行。三是多点布置,全员覆盖。四是就近避难,迅速便捷。目前煤矿正在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试验成功后将全面推广,力争做到危急情况下通讯畅通、安全避险和长时间有效自救,实现“防得住、躲得开、救得快”。

      同煤集团首台救生舱入井

      山西省煤炭厅应急救援处副处长贺美宣介绍,山西加紧推进煤矿矿井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矿井压风自救系统、矿井供水施救系统及矿井通信联络系统“六大系统”的建设。

      到今年9月底,潞安集团已完成设备购置、安装和调试,正在对矿工进行培训。大同煤矿集团塔山煤矿首台软体式救生舱已经入井,晋煤集团、阳煤集团和焦煤集团正在开展设备的购置工作。

      社论:建井下应急避险体系,真的很难吗

      据新华社报道,山西加快推进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开始在全省五大煤矿集团推广井下救生舱,其中7个试点矿井中有的已建成井下避难室和救生舱,有的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从智利被困矿工成功获救,到河南平禹矿难多名矿工被困井下,舆论一直呼吁建立中国的井下应急避险体系。山西在五大煤矿集团推广井下救生舱等措施表明,建立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并非不可实现,在技术上也并不存在天大的困难。在矿长带班下井等制度措施之外,我们也应该用井下紧急避险体系等技术手段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对于这个话题,议已经足够了,行才是关键。

      从报道来看,山西潞安集团常村矿新型安全防护体系能够全面对接、互联互通,井下救生舱体有足够的强度抵御瓦斯甚至煤尘爆炸的直接冲击,每个救生舱体能使8-12人在外部动力供应中断时支持96个小时。

      可见,潞安集团常村矿已经建成了比较成熟的井下应急避险体系与设施。相信这样的体系与设施在关键的时候,一定能够给矿工提供安全庇护,给救援提供时机。

      值得注意的是,潞安集团副总经理刘仁生说,建设这样一套井下应急避险系统,其实每吨煤只需分摊成本3-5元。这相对于六七百元一吨的煤炭价格来说,增加这点成本似乎并不会给企业增加太大的负担。

      另外,山西方面的举措也一定能够给全国其他地方提供经验。而公众也希望看到山西方面究竟克服了哪些困难。之所以如此,恰恰是因为,公众希望,在我国建立井下建立应急避险体系是普遍可行的,而不是难以复制的“形象工程”。

      当下,在全国建立井下应急避险体系,最终要靠企业来完成,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企业又往往以各种理由或借口推脱、卸责。因为,法律与法规的缺失,相关政府部门亦难以对这些“安全赖账”的企业严厉问责。有关方面称要实现“3年内强制推行包括紧急避险系统在内六大系统”的目标,的确面临很多困难。不过,现实表明,既然山西的五大煤炭企业能够建立起来应急避险系统,那么,其他地方的企业乃至央企煤矿为什么就不能?建立井下应急避险体系真的很难吗?恐怕未必。

      其背后不全是钱的问题,也不是技术的问题,或许只是对这一体系定位与认识的问题。有关各方应该意识到,井下应急避险机制与煤矿所有权无关、与煤矿规模无关,其既是政府管理的责任所在,又应是企业运营的必然要求。

      河南平禹矿难再一次告诉我们,应急避险之急,已然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占世界的70%左右,而中小煤矿一旦发生矿难,常常群死群伤救援极难。如果不能在最短的时间之内,通过应急避险设备给矿工提供生的机会,那么就在我们讨论、采购、安装和试运行的这一系列过程中,或许会有更多的矿工处于危险之下。

      当然,所有的设施都只能从技术条件上最大限度接近我们的共同目标———人的生命。但是真正保护生命的,不光是设备,而且是使用这些设备的人和机制。但是如果没有这些设备,那么保护生命的努力,还只能停留在发生灾难之后。应急避险机制的建立,虽然不能保证每一个矿工的绝对安全,但是给他们创造更多的生存机会,这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最终目标


    煤炭资讯,煤炭价格,煤炭常识
    分享到:

    上一篇:富海集团焦化厂年节煤2000吨
    上一篇:《2010年中国煤炭市场发展蓝皮书》面世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