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0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寻煤之路仍在延续。
1月12日,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冶)对外宣布,中冶将以2亿美元直接入股澳大利亚China PtyLtd的母公司Resources HouseLtd(下称澳华资源),同时获得China煤矿项目的EPC总承包管理。
2月6日,澳大利亚第五大富商克莱夫—帕尔默控股的矿业公司R ESourcehouse宣布,已经与中国电(600795,股吧)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电力)签订了一笔总额为600亿美元的煤炭交易合同。澳大利亚方面称,这是该国“历史上最大的出口合同”。
2010年一开始就有如此大的煤炭订单预示中国今年有可能又会成为原煤净进口国。
作为世界第一大产煤国,中国在2008年-2009年之间,掀起了海外找煤热潮。
以2010年1月初尘埃落定的兖州煤业(600188,股吧)并购澳大利亚菲力克斯资源有限公司(Felix)一案为例,为达至100%全资并购控股Felix的初衷,兖煤付出了32亿美元(约合33.3亿澳元)的代价。而在32亿美元背后,该次并购为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目前完成的最大一宗收购案,是2009年澳大利亚十大并购案之一。
“2010年Felix的煤炭产量预计可达到1500万吨,将大幅提高今年兖矿集团的煤炭总产量。”兖矿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总经理王信对于并购Felix公司前景极为乐观,其预计通过后续的勘探及开发,预计2012年Felix煤炭产量可达到2400万吨,相当于兖矿本部产量的2/3,利润可达到40亿元左右。
在兖煤开始溯及,拉开煤矿领域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地图,其地域遍布除欧洲外的五大洲:神华获得澳大利亚沃特马克勘探区的探矿权及收购新南威尔士州西北部的6处具有煤炭资源的农业田产,神华在印尼的1座年产煤炭150万吨的露天煤矿已然开建;中冶先后入股澳大利亚WaratahCoal和Resourcehouse;宝钢收购澳企Aquila;中投在2009年入股19亿美元印尼最大的煤商布密公司(PT.BumiResourcesTbk),这是中投2009年最大的投资;随后中投还投资加拿大南戈壁能源有限公司……
疑问由此而来,为什么从不缺煤、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为煤资源而苦恼的中国,包括煤企、电企、国家主权基金,甚至是工程承包企业会如此热衷的到国外买煤?
“企业行为,并非有什么国家政治驱使,一切都是利益使然。”国际煤炭贸易专家黄腾一语道破。
中国占据世界煤炭消费的36.9%,且仍有进一步需求成长空间,而国内东南沿海为煤炭进口的聚集地,且处于煤炭利润的高端,“而长久以来国际煤价均比内煤低”,其中价差即是显而易见的利润空间。
初窥门径
作为2009年之后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的重要例证,兖煤更具有标本意义。事实上,Felix并不是兖矿在澳大利亚收购的第一个煤矿矿藏,第一个并购的煤矿为2006年入主的澳思达煤矿,代价是3000万澳元,为三年后并购Felix的1/10弱。
然而,虽有三年在澳大利亚的煤矿经验,并已对澳大利亚的并购法规初窥门径,兖煤的整个收购过程仍然一波三折。
“金融危机给了并购很好的机会,但接连出现中企收购被集体延期和力拓'间谍案’事件,复杂的经济态势给收购谈判及申购工作带来诸多变数。”兖煤一个中层人士描绘当时情形仍心有余悸,“当时一招不慎,或可能满盘皆输”。
在收购完奥斯达煤矿以后,兖矿一直在国际上进行比选,最后认为澳大利亚的投资环境及法律基础较优,遂对15个将来可能收购目标进行了优选排队,Felix当时就排在第一位。
资料显示,Felix共拥有煤炭总资源量20.06亿吨,为澳大利亚第三大煤企,仅次于Coal&ied、New Hope Corp。该公司2008年财政年度煤炭产量约为711万吨,2009年约为800万。
2008年7月,金融危机对煤炭业的打击初露端倪,Felix于该月发布出售信息,寻求新的投资人。彼时,Felix股价由23澳元左右跌至7澳元,而澳元对人民币的汇率由6.7∶1骤降至4.3∶1,两大因素叠加,Felix市值大幅缩水。
当年10月8日,得知消息的王信迅速率团至澳大利亚,9日与Felix董事长、总经理进行洽商。“当时一见面,他们董事长、总经理就说感到'非常恐慌’。”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王信对于金融海啸之于澳大利亚煤企的冲击记忆犹新。
同年10月,兖煤再次组团至Felix考察,发现该公司在收购资产前3个财年平均销售利润率达22%,与国内煤炭上市企业平均水平相当,且2010年预计净利润有望达到3.5亿澳元,遂拍板收购定计。
“32亿美元事实上可以在国内买到一个不错的煤矿,为什么要到海外去?”黄腾解释,Felix拥有的是已经运营的煤矿,兖煤并非购买探矿权,故此支出较大。“在国内,收购一个煤炭需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纵使煤炭投产,其利润也因地方政策的不确定性而存在变数”。与之相较,澳大利亚的煤矿投资环境依法制与市场正常运行,利润可期。
山东国资委对于兖煤的收购予以支持,于2008年11月即开“放行条”。2009年2月起,准备工作就绪的兖煤与菲利克斯公司开始进行并购谈判。然而,意外情况发生了。
与4年前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兵败等老套故事相似,带有“国企”字号的兖煤不可避免的也遭遇到澳方的严格审查。事实上,从6月份中铝(601600,股吧)收购力拓失手开始,中企在澳大利亚的收购就遇到了市场经济之外的力量阻击。
力拓案前后,澳大利亚上议院反对党国家党领袖乔伊斯多次对中企并购澳企持反对声音,称不能卖掉澳大利亚的财富来源,“我们不能让另一个政府拥有澳大利亚”。而据澳大利亚智库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2008年的调查结果,近90%的澳大利亚人相信中国将成为亚洲地区的领导者,但约60%的人对此前景表示不安。
暗流急驰而来,兖煤与Felix的谈判陷入僵局。Felix于2009年6月24日发布声明,“预计近期不会就公司控股权的改变谈判达成结果。”在数次试图入股Felix未果后,与兖州煤业开始谈判的另一家澳大利亚煤企Linc最终也放弃了这家中国地方国企。
中色集团终止了收购澳大利亚稀土矿业公司LynasCorp51.66%股份的交易;澳大利亚国防部以武钢在南澳Woomera Prohibited地区合资开矿有违澳国家安全利益而宣布不支持;吉恩镍业(600432,股吧)收购加拿大皇家矿业计划也受阻。
“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国家关系变化的问题、当地工会的态度以及东道国的法规变化等等都会影响到并购成功与否。”黄腾解释,中国走出海外的众多资源企业多带有政府背景,由此造成拟并购企业所在国的疑虑,“中国企业常常想着控股对方企业,把对方的资源拿回中国,这让对方企业感到忧虑”。
当时,中国煤电谈判正处于胶着期,电企为对应煤企煤价上涨诉求,大规模至海外买煤。数据显示,2009年7月份,我国单月煤炭进口量已达1388万吨,是去年同期进口量的3倍多。Felix为此抬高收购价码,再让已陷入僵局的谈判步入冰河。
在兖煤并购Felix暂时遇阻的同时,其它的中国企业却不放弃积极布点澳大利亚及其它国家的计划。
2009年1月9日,神华集团跨国铁路运煤专线甘泉铁路国内部分奠基开工,预计2011年底开通运营,终点站为蒙古国塔本陶勒盖煤矿。该煤矿储量达65亿吨,为全球最大未开发焦煤矿藏,而神华自2008年即开始与蒙古国展开合作开发该矿藏的谈判。
当年年初,中冶开始接触澳大利亚煤企WaratahCoal,并洽谈入股该企业的可能;同年,国家主权基金中投公司开始研究投资印尼煤企布密公司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