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轻工第一国企汾酒集团身上,正在上演一出“民进”大戏。1993年就在沪市挂牌的中国白酒第一股“山西汾酒”,上市10余年,不过募集资金数亿元。而此次,30余个煤老板,将携手为山西汾酒集团注资50亿元。陡获巨资的汾酒集团,正在筹划“蓝图”——将汾酒的年产量增至15万吨,是现在产能的3倍。这一消息,将全国的白酒市场搅起阵阵波澜。
“煤老板们出银子,汾酒集团出品牌技术、托管经营,50亿元再造三个汾酒集团。”山西汾阳一位当地官员告诉记者,这个酿酒项目“就是汾酒集团的原浆基地”。
汾阳市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汾阳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6.89亿元,同比下降16.28%;下降主因是因为煤焦产业大面积的停产整顿;而去年白酒业却整体良好,有力支撑了汾阳的财税。
新项目的年销售收入预计约100亿元,利税30亿元;2009年,汾阳市的一般预算收入不过4.5亿元,“绝对是汾阳市的翻身工程。”
汾酒“危”与“机”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50亿元煤改退出资金突入汾酒集团,对汾酒又意味着什么?汾酒集团负责对接此事的一负责人说,汾酒非常希望借此东风,快速提高产业集中度。这一工程的背后,是汾酒集团迫切的赶超欲望:2009年,五粮液集团产量9万吨,销售收入350亿元;茅台集团产量2.3万吨,销售收入122亿元;泸州老窖集团产量15万吨,销售收入120亿元;而在“中国八大名酒”占有两席(汾酒、竹叶青)的汾酒集团,2009年产量5万吨,销售收入仅37亿元,早已跌入“二线品牌”。
“汾酒这几年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吕梁市副市长张中生认为,汾酒集团每年投资平均不足1亿元,而五粮液每年能投入50亿元左右。
回望上世纪80年代,汾酒集团却完全没有此时的尴尬:1987年,当时还叫“汾酒厂”的汾酒集团利税为8830万元,而五粮液和茅台不过2208和1391万元。
作为全国清香型白酒的代表,汾酒从1988年起连续6年在业界称雄,是货真价实的“汾老大”。 1993年,汾酒集团麾下的“杏花村汾酒厂股份公司”在沪市挂牌(600809.SH,下称山西汾酒),成为全国“白酒第一股”。但是,汾酒却从此开走下坡路。是年,全国原材料涨价,五粮液、茅台大涨价,将自己定位为高端白酒;而汾酒却主动降价,宣称要做大众白酒、“老百姓的名酒”。这一失误,将高档白酒市场拱手相让。酒是高税高利的产品,1993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愈来愈重视白酒行业,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汾酒薄利多销的定位,给其自身带来了发展瓶颈。1994年,“汾老大”退居“亚军”;1995年,跌落至全国第十。1998年,山西文水县一农民购入数吨甲醇,勾兑成“散白酒”后,在山西朔州出售,春节期间毒死多人。此事轰动全国,为地方保护主义所利用,重创汾酒,从此“汾老大”开始蜗居老家,几乎成为山西的地方品牌。
2008年后,汾酒调整了产品线和营销策略,不断提价,重点推介高端的“青花瓷”和“老白汾”,而低端产品则全部集中在“杏花村”品牌上。2009年全国白酒产量近707万吨,增速为24%;全国市场一片红火。
重启“全国化”
在山西官员看来,汾酒想重回“汾老大”宝座,没有外力相助,几是奢望。巨额煤改退出资金转投酒业,给了汾酒集团一个机会。“这是个大好事,但品牌共享的具体合作方式还在磋商中。”前述的汾酒集团负责人称。
汾阳市新闻办明确告诉记者,这一项目的生产和销售全部由汾酒集团托管,“煤老板们只是分红,这样可确保汾酒的品质。”汾酒集团董事长李秋喜前一段公开表示,汾酒已定下了“百年金奖、百亿汾酒”的中期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汾酒荣获巴拿马金奖100周年”之际,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从30亿元到100亿元,对已把省内市场精耕到极点的汾酒而言,只能 重启“全国化”。攻打省外市场,必会遭遇外省地方政府支持的地方品牌“阻击战”。
面对注资50亿元的天赐良机,汾酒能否趁势而上、跨越发展,还未可知。
对煤老板而言,并不担心。投资此项目的汾阳煤焦老板石定基等人均说:“白酒成本低,不怕积压——10年陈酿变成30年陈酿,只会更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