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停产快半年,实在等不起了。不愿意被整合,就只有背着高额债务出局,被兼并了,就能早一天复工,早一天解套。”
6月27日,河南新密市一位张姓小煤矿主无奈地说。数天前,他和股东们选择妥协,与郑煤集团签订了兼并重组协议,正等待复工安排。
这天,距河南省政府给出的煤改“最后期限”,还有三天。今年3月启动的河南煤改,原计划在明年3月完成,但5月11日突然宣布“提速”,强力推进煤企重组。据悉,河南省六家骨干煤炭企业已与440余家小煤矿签订了框架协议,占首批兼并重组小煤矿总数的94%以上。
河南煤改急切而坚定,看似圆满,然而政府做主角、企业唱配角被动配合的方式,引起诸多关注与争议。
六大国企分蛋糕
6月底,在产煤大省河南,一场如火如荼的煤炭资源整合大戏已近收尾。
6月26日上午,郑煤集团与新密市26家小煤矿正式签订股权转让协议。该集团内部人士介绍,这是139家已与集团签订框架协议的小煤矿中,第一批被正式整合的。
当天,郑州市有领导宣布,该市已有141家小煤矿分别与郑煤集团、省煤层气公司签订了正式股权转让协议,占省委、省政府下达目标的104%。其中,列入第一批兼并重组计划的135家煤矿中,已有131家签订正式协议。
今年3月2日,河南省政府正式公布了《河南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拉开了河南省煤改的大幕。此次煤改借鉴“山西模式”,有一些“本土化”改良,从方案提交到实施,有数次调整、变更。
按照《实施意见》,兼并主体除了郑煤集团等省内六家骨干煤企,年生产规模100万吨以上的煤炭企业也可以作为兼并重组主体。
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还表示,河南的煤矿整合将对各种经济成分一视同仁,只要达到标准,不管省内还是省外,不管国有还是私营,都可以参与。
但是,让不少煤矿主和各路民间资本抱有期待的景象并未出现。5月4日,河南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第一批兼并重组小煤矿名单的通知》(下称《通知》),将计划重组的646家小煤矿筛选至466家,并将这个蛋糕只“切分”给了6大国有煤炭集团。其中,河南煤化集团58家,中平能化集团132家,义煤集团84家,郑煤集团124家,省煤层气公司38家,神火集团30家。并要求,这6家国企在兼并过程中,必须控股在51%以上,同时要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
这一举措,有安全问责移位的用心。一位参与煤改的官员对媒体表示,六大国有煤企有先进的管理能力和技术实力,由它们兼并,对小煤矿实行技改和安全生产,省政府比较放心。
一位兼并主体企业的内部人士向时代周报表示,将小煤矿交给六大国企,不是产能扩大,而是分摊、承担安全风险,可以把官员从长期存在的安全重压下解脱出来。
5月11日,河南突然对煤改“提速”,将兼并期限定在今年6月底,比原计划提前九个月。河南省工信厅官员表示,河南煤改的首要目的就是安全生产,提前完成也是以此为考虑。
然而,此前只有138个被重组煤矿签订了兼并重组协议,六大煤业集团收编煤矿多,时间紧,不少煤炭行业的研究人员认为:河南省煤改恐无法按要求在6月底完成。
6月1日,为了促进煤改的按时完成,河南省财政厅出台支持政策。在资金方面,省财政拨出大约12.9亿元资金用于补偿或奖励参与兼并重组的煤炭企业。
随着最后期限的逼近,河南省内各地市强力推进煤矿兼并重组,签约率一路蹿升。地方政府和兼并主体对此并不讳言,称有些重组是在完成任务。
包办“拉郎配”
而面对整合的暴风骤雨,相关各方各怀心事。
对六大整合主体而言,在承担安全生产压力的同时,收购一个小煤矿少则千万元,多则上亿元,经济上难免“吃不消”。
更重要的是,它们仅对一些优质煤矿感兴趣,而兼并一些资源少、埋藏深的小煤矿,则感觉像“拉郎配”。
“现在公布的重组名单,许多资源条件不好。我们经过调查发现,有些煤矿兼并后产煤的利润还不够我们技改的投入。如果不做技改,安全压力就在我们这边。”一家兼并主体企业的内部人士表示。
以郑煤集团为例,该集团主要矿产在新密市,而该市许多小煤矿是该集团剩下的边角料,资源条件差。
而对于被重组的小煤矿老板,手中几乎没有筹码。
2008年7月至10月,河南煤矿事故频发。于是,河南对全省30万吨级以下小煤矿一律停产整顿。因整顿时间长,不少煤矿老板因高额维护成本而负债累累,重组成为让小煤矿复产的一个途径。
但是,由于不按市场定价,要想在政府安排下的配对中谈出理想的收购价格,几乎不可能。
据悉,煤改前,一个15万吨的生产井,可卖到2亿元左右。“现在和我们谈价格,1亿元都不到。”一位煤矿老板称,“我们矿前期投资至少有8000万元。按现在总补偿才2000多万元,背了一身债,我们没法退出。”
谁兼并谁由政府一手“包办”,造成整合主体在主观上并不急切。而对于小煤矿来说,如果不和它们谈,没了买家,只有关停一条路。最后,小煤矿主只能选择妥协,不断降低要价。
尽管重组协议签了,但多数没有实质内容。“签协议不表示完成了整合,大多数还都没法确定,涉及的因素很复杂,但都在谈。”一位重组主体的内部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而来自郑煤集团的消息称,新密10家完成整合的小煤矿近日已经复工。
新密市多位熟知整合内情的人士对时代周报透露,当地多数小煤矿和郑煤集团的整合,实际类似于连锁加盟店的方式。小煤矿需向郑煤集团缴纳安全风险抵押金,还要支付用于安全整改的资金,有的高达上千万,小煤矿还需付给郑煤集团40元/吨的管理费,生产管理依旧由小煤矿负责,整合不会牵扯到股权和大的利益分割。
时代周报记者就此求证于郑煤集团宣传部一位张姓干事。“没听说这种事,所有整合都是由郑煤集团控股51%而完成。”他说。
煤炭巨人暗战
按照《实施意见》,此次河南煤改的另一重要目标是,“到2010年年底,全省要力争建成3个年产5000万吨的特大型煤炭企业”。
2009年,河南煤化集团煤炭产量5698万吨,随后则是中平能化集团的4500万吨,义煤集团煤炭产量为2186万,郑煤集团为1669万吨,神火集团为570万吨。
无疑,煤化集团和中平能化将占据两个5000万吨大型煤企的名额,而另一家不明确的企业主体最为引人注目。
在3月份煤炭重组方案出台后,河南五大煤企的联合重组便成为业界猜测的焦点。一度,郑煤集团和义煤集团被认为最具合并前景,两家企业合并后,在2010年超过5000万吨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现有几大集团间的再整合可能并不容易。有业内人士称,河南煤炭业现有格局,就是几大企业利益协调和妥协的结果。
熟悉河南省煤炭市场的人士分析,义煤集团和郑煤集团实力相当,重组的难度很大。郑煤集团有郑州煤电这个融资平台,做整合相对容易。而在河南煤企整合的压力下,义煤集团通过借壳欣网视讯上市的计划正在 “快马加鞭”,借此壮大自身的融资能力,避免成为“被整合”的对象。
此次兼并重组小煤矿,被看作是各大煤炭企业做大做强的契机。
郑煤集团董事长杜工会在不久前的一个会议上指出,矿井整合完毕之后,郑煤集团的矿井总数将达180多对,年生产能力将达到5100万吨。该集团成为第三个年产5000万吨大型煤企的野心一下子迸发出来。
不过,作为河南省第三大煤炭企业,义煤集团显然不想看到排名不及自己的郑煤集团来“搅局”。
“2010年我们要实现首次大提速,原煤产量要达到3000万吨以上。”义煤集团总经理翟源涛在年初的内部会议上提出了公司的目标任务。
该集团宣传部新闻科科长王庆林对时代周报称,集团明年增加1000万吨的产能已有着落,到2015年产能将达7000万吨。“此次兼并84家小煤矿,增加近1500万吨的产能还未算在内。”王庆林说。
据介绍,早在七八年前,义煤集团出远门在青海、山西、内蒙古、新疆以及朝鲜、蒙古谋划打造六个千万吨煤炭基地。现已在国内外整合煤炭资源60多亿吨。
“郑煤和义煤两家将来真的要合并,我们肯定是整合主体,你不相信到时瞧。”义煤集团一位人士说。
在这位人士看来,义煤集团的股权结构中,河南省国资委持股超过65%,为义煤集团实际控制人。而河南省国资委主导河南煤企整合,对义煤集团的“关爱”是很自然的事。
无法阻挡的垄断化
“小煤矿被整合,地方出煤少了,我们的效益更好了。”一位国有煤企的内部人士分析道。
据了解,为民间资本所拥有的小煤矿集体“消失”以来,少了竞争对手,让一些之前生存堪忧的国有煤企一下子日子舒坦起来。
但是,在很多人看来,河南煤改造成的无法阻挡的垄断化,窒息着行业的公平竞争精神。
根据河南煤改方案,2010年河南省骨干煤炭企业控制的煤炭资源量占全省民用煤炭资源量的85%以上,产量占全省75%以上。而某券商机构分析称,今年河南国有煤矿的产量占全省86%以上。
曾在河南国有煤企供职的煤炭市场研究专家李朝林对时代周报直言,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帮助国企掠夺民企的生存空间,使竞争让位于垄断,是发展市场经济最大的悲哀,长远看对煤炭产业发展没好处。
李朝林认为,煤矿行业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市场化和优胜劣汰的方式才是河南煤改的最佳选择。
“做大做强的提法未必科学,大不一定就强。比如小煤矿的煤层都是边角料,不适合机械化生产,即使大煤矿对其整合,回采率也不可能提高,这里民间资本显示了生产的优势。国企和民企应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李朝林说。
河南工信部的一位官员私下承认,完成任务式的煤改,不太符合经济规律,“不见得非要完全完成目标任务,山西煤改的彻底性也应打个问号”。
河南政府希望,通过整合,迫使煤炭产业保障安全,降低吨煤成本,提升市场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实力,但是,李朝林觉得这些目的都没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