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红 江苏省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根据国家环保部的权威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市区环境噪声污染比较严重,且以每年5-10%的速度进行增加。这些交通噪音主要是因车辆增多和声源过大而造成的。不过,根据物理学噪声产生的原理及其特征分析,在进行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一定的措施来进行预防。笔者在近几年的实践调查中发现,通过建立隔护栏和绿化带等方法来进行预防。
一、市区道路的交通噪声概述
市区道路的交通噪声是因交通工具的鸣叫和与道路摩擦而产生的一些噪声,这些噪声的评价以超过70分贝(白天)和50分贝(夜晚)标准,而进行判定。
从近几年的市区测量来看,市区道路的交通噪声,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1)连续性,即在不同的时段都有一定的噪声产生,呈现连绵不断的特点;(2)严重性,某些驾驶员为了能够增强自身的喇叭声量,往往违规加大喇叭音量,容易产生尖锐的声音;(3)震动性,噪声产生的频率往往会引起其它物体的震动,容易引起其它物体的损坏,不利于交通安全。
二、市区道路的交通噪声产生的原因
(一)交通车辆的快速行进和喇叭噪音污染。车辆在行进的过程中因往来穿梭,为了避免碰撞,司机只有通过不停地按喇叭来引起对方的注意,噪声自然而然就产生。
(二)市区道路的设计不够科学规范,缺少一定的防范措施。笔者在参阅了许多资料的基础上发现,很多城市只在居民密集的地方进行一些简单的防范处理,不能够有效地解决噪音污染问题。
(三)缺少一定的吸引绿化植物。根据噪声防治办法,在道路两侧种植一定的绿化植物,不仅能够缓解空气污染和噪声的传播,更是一种降低成本,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市区道路的交通噪声的危害
(一)交通噪声容易引起人们生理和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紧张,不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根据噪声的测量标准:50dB的噪声就开始对人的睡眠产生影响;70dB以上的噪声就会对人们的听力产生影响,甚至有损害;85dB的噪声会造成听力的轻度损伤;人耳接触85dB以上达6个月以上的噪声,会造成少量噪声性耳聋,时间更长则会导致永久性耳鸣和耳聋。
(二)交通噪声容易引起中枢神经不适。噪声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交感神经紧张,使人心跳加快,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根据省人民医院的调研资料现实:70dB的噪声对心脏病和高血压有影响,容易引起人的神经系统过度紧张,使人产生焦躁不安。
(三)交通噪声对驾驶员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驾驶员在“制造”噪声的同时,往往也是噪声污染的直接受害者,因其距离更近容易导致一些难以预料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使得驾驶员更容易出现疲劳的现象,思维错乱而影响驾驶。
四、预防市区道路的交通噪声的策略
(一)控制噪声源,减少交通噪声
根据近几年的实践操作来看,抑制噪声源是降低噪声水平最直接的措施,按照噪声控制对象的不同层次可以将降噪措施主要分为:(1)规划减噪,即通过事先的规划设计来防止噪声的污染;(2)管理减噪,在防治污染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预防管理;(3)技术减噪,即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来降低噪声的污染。
交通噪声主要与道路中行驶的车流量和平均行车速度有关,对此,笔者以为,交通噪声应该以控制道路中交通流量为着眼点,从上述三方面的角度进行治理。这样,不仅能够体现防范的全面性,还能够有助于提高减噪的效果。
(二)合理规划设计,构建完善功能区域
现行的城市规划在设计上往往按照功能区域合理划分的原则进行统筹协调安排。在生活和生产功能的区域上,更多的是注重人性化管理设计。这种人性设计则是要求道路的设计应该体现出宽敞和便捷的同时,能够减少人为的污染障碍,像噪声等。
道路在城市规划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此,笔者以为,在进行道路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注意城市与卫星城之间、区与区之间、不同功能区之间保持协调的交通流量;(2)在人口、商业过于密集的地区,不应继续新建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商业、文化体育设施,同时要结合旧城改造,把运量较大、干扰居民生活的重工业迁出城区,减少城市内重载交通的比例;(3)做好土地的规划和利用,对于能够诱发大量交通的建筑设施,如歌剧院、大型体育场、机场、火车站、大型客运站进行合理的选址;(4)注意公务维护站的选址设计,尽量选取靠近公路的旁边地方选址,以增加工人维护和修理的机会,提高公路管理质量。
(三)注意设置隔离措施,减少噪声污染
如果从减噪的技术角度而言,在噪声源的两测设置隔离措施,例如绿化措施、声屏障、防声墙以及防噪堤。这样的防噪措施,一方面,能够提高防噪的质量;另一方面,能够减缓噪声对居民产生的负面影响,便于居民生产和生活。
笔者以为,可采取如下措施:(1)根据城市建筑物的形状选用合适的交通建造,注意合理的建筑物高低搭配;(2)在两侧以住宅、办公、旅馆等建筑为主的城市街道,在用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适当增加行道树和步行道至建筑物的宽度,保持最低限度的噪声衰减距离或缓冲带;(3)利用松柏、梧桐等绿色长廊把机动车道与步行道隔离,在步行道和建筑之间再配以乔、灌木和草地的植物群落,可以收到一定的减噪效果;(4)高架上采用绿色“声屏障”,既能达到既抑制噪声,又能够提高驾驶员的驾车注意力。
总之,在市区道路的建设中,注重道路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一方面,能够有效减少交通带来的噪声,减缓噪声源;另一方面,能够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
参考文献
[1]任文堂:交通噪声及其控制[M],人民交通出版社,1984年12月版
[2]何渝生:汽车噪声控制[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年9月版
[3]韩善灵 朱平 林忠钦:交通噪声综合影响指数及噪声控制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5年第1期
[4]崔凯杰:城市交通噪声污染的影响及控制[A],全国环境声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7年
[5]韩运强:噪声治理工程---声屏障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