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如何应对限行考验?
主动与市民沟通,增加公共交通运力,为今后城市管理提供了一种思路
根据测算,交通限行使北京每日削减130万辆左右机动车,预计有近200万人次分流到公交、地铁、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这对政府的应急与管理无疑是一个严峻挑战。
限行前一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市人民政府发出致首都市民的一封信,市交管部门印制50万份宣传手册和绕行路线图向市内外司机广泛发放,每天发布次日交通预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等各种形式,交通限行的时间、方式以及应对办法等,北京市民几乎尽人皆知。
“只要应对措施到位,就可以将对市民的影响降到最低。”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刘小明介绍说,限行期间,北京公交部门每日增加运营车700多辆;10万职工全部投入运营,增加超过1500组劳动力,每日增加近1.9万车次,每天多运送乘客160万人次。地铁主要线路延长运营时间1小时,调整早晚高峰时段,缩短列车间隔,日增加运能20万至30万人次。出租车载客率也大幅度增长。“所有这些措施加起来,北京公共交通运能日增加200万人次以上,完全可以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市民的正常出行。”
其他配套系列举措也同时出台:北京市属机关单位实行错时上下班;80多家营业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调整营业时间,早开门推迟,晚关门延后;为运输“肉蛋菜奶”车辆、救护车及其他生活保障车辆开辟“绿色通道”;全市全面启动应急系统,水、电、气、热、地铁运营等实行突发公共事件“每日零报告”制度……
“大力增加公共交通运力,堵疏结合,尽可能将市民的付出控制在他们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这为今后城市管理提供了一种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寿龙说。
毛寿龙说,“这次交通限行,北京市政府‘软硬兼施’,比较得当。”他说,一方面北京市实行“单双号行驶”,这是“硬手段”,是必须的;另一方面,有效采取“软手段”,对交通限行进行广泛宣传,实现了政府与公众的全面沟通。“基于沟通和信任的城市管理既能够降低决策和执行成本,又能够融洽政府与市民之间的关系。”
市民反响如何?
理解和支持“绿色出行”,“加塞”等不文明驾驶行为减少了
对于北京这样一个特大型现代城市来说,临时的交通管制,肯定会给一部分市民出行带来一定程度的不便。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市民们无论是有车族还是无车族,都对此给予了理解与支持,并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这个行动中来。
这两天,记者在街头看到,除公交车、出租车和一些规定车辆外,其他车都能按“单日单号牌、双日双号牌”规定上路,很难找到违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