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南街行
来源: 环保信息网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10-06-17 访问:次
环保作文: 在暮春时节微微的寒意和淡淡的晨雾中,我们驱车前往南街村。走过了鄂北起伏的岗地和豫中广袤平坦的田野,历时五六个小时,南街村终于真实而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南街村,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谜,一个梦境,或者是一位待字闺中并且浑身充满着神秘符号的新娘,那么宁静而喧嚣,清楚而又模糊地映入我们的眼帘。
雾里看花
南街村,方便面。这就是我最初对南街村的认识,信息便源于央视广告对南街村方便面的宣传。
下午三点左右,我们站在了南街村那条笔直,宽阔的街道上。
在南街村的十字路中心,是南街村人建造的巨大的毛泽东主席的塑像,洁白而庄严。浑厚的大手好像在微微的致意,目光深邃地注视着一个在豫中平原诞生的奇迹。
在雕像的基座下有两上身着戎装的民兵,笔挺地站立着,守护着南街村人心中偶像。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年年如此,天天如此。这两个民兵,面庞黝黑,在午后刺眼的阳光下就这样站着,任凭游人的指点和顽皮的外地孩童在周围嬉戏。
南街村图书馆里面,零散地坐着几个看报人,报栏上放置着《大河报》等报纸。最引人注目的是《南街村报》,纸张精美,印刷考究,报头醒目地印着毛主席语录。我来到柜台前,随手拿起一本借书卡,是小说类,中国古今小说都有,外国名著却不见踪影。
图书馆管理员是两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忙而不乱地给拥挤在柜台前的一群青年人办理借阅手续。这也是我看到的最多的一群南街村人。他们脸上弥漫着一种虔诚的气息,借书踊跃显示出他们精神上对书籍的渴求。在暮春的阳光渐渐失去温热的时候,我们来到了南街村高级中学。
学校坐落在中心街的北面,远远望去给人一种整洁、宁谧的感觉。校门正中是一座雷峰的半身像,校园中间傲然挺立着刘胡兰的全身塑像,两座雕像高低错落,交相辉映。
校园一片寂静,走到校门口,门房里便有一双眼睛警惕地盯看我们。不出所料,当我们议论着准备进校参观的时候,门房里便传出了一个中年女性的朗声的询问声。当我们说明来意,她便点头应允,并告诫我们不要上楼。
这时,我才仔细打量了这位中年妇女一番。她,年纪估计在五十岁上下,衣着朴素,言谈中问及每月福利分配时,她答到:“每月每人三斤肉,两斤鸡蛋,一斤油。”并赶快补充一句:“那吃不完!”
出了校门,回首看看这座沐浴在阳光余辉中的学校,感到它显得更加宁静、肃穆。南街村的孩子们就在这座设备比较先进的学校里,免费从小学读到高中毕业,然后开始追寻着美丽的梦想。
南街村的西面是一座即将竣工的古城楼,城楼上镌刻着“朝阳门”三个大字。一道新建的古式城墙将南街村和外界隔开,曲折、蜿蜒的走势标明了南街村的疆界。
走出城门,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热闹、嘈杂,经商的摊点一直延伸到远方,各种小吃吸引了无数游客。我好奇地问一位冷饮摊主:“这是什么地方?”他回答说:“俺们不是南街村人,是东街的。”“南街村名气大,俺也是跟着沾光!”看看这熙熙攘攘的人流和红红火火的生意,我们好像一下回到了现实。再回首望着整齐、设施现代、静谧的南街村,城门内外犹如两上世界。
暮色渐渐地袭来,晚风夹杂着一丝凉气,花草树木在暮霭中发出瑟瑟声响。远处高音喇叭里传来河南梆子那高亢、快速的唱腔,一阵紧似一阵,在南街村上空回荡着。据说南街村广播站经常播放《东方红》和《大海航行靠舵手》,可惜我们到达的这一天没有听到这熟悉的乐曲,也无法体味听到这些歌声时的让人心潮起伏的心境了。
夜幕低垂。南街村华灯齐放。
夜晚的南街村,如同薄雾中时隐时现的花朵,用一种神秘的包彩吸引你,当你走近她时,她又合拢起花瓣,让你觉得这既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又是一个美丽的幻觉。南街村,在“花非花,雾非雾”的朦胧中,无语而嫣然地笑着。
历史足音
历史,如同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黄河,历经九曲十八弯,浩浩荡荡向前流去,“奔流到海不复回”。但每一弯处,总把时代的印迹深深地拍打在河岸上,沉积在河床上,形成一个个令后人反复咀嚼和无限遐想的漩涡和遗迹,供人凭吊,追思……
当我们双足真实地踏在南街村厚实的土地上的时候,这种历史感是那么深刻与凝重。
南街村的村委会办公楼上有一个醒目的标语:“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临街的广告牌上面写着:“红心永远向太阳”。这些硕大的字迹,一下子把人拉回了几十年前,一缕历史的烟云会一下飘浮在你的眼前,让你惊讶时光在倒流。
我们拿着介绍信,来到南街村接待站,一位衣着朴素的中年妇女让我们到三楼听南街村情况介绍。三楼会议室里的设施已明显落后了,放置着一排排木质长椅。在我们面前坐着一群游客,焦急然而兴奋地等待着,他们想必同我们心情一样,新奇中夹杂着莫名其妙的疑问。接待小姐用带有浓重的河南口音的普通话,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南街村的发家史,由于扩音器的问题,使她的声音略显苍白与空洞,她不时地皱着眉头,但她讲述的内容,却使每位听众有一种莫名的激动。
南街村人每人一本老三篇,早中晚必学三次。他们把老三篇当作每天必看的精神佐餐。
南街村人每天大唱革命歌曲,从不唱流行歌曲。他们认为流行歌曲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很容易同萎靡与不健康联系在一起。
南街村人有自己的文工团,只唱样板戏,如《红灯记》等。
听着这些介绍,我们虽然不了解也无从知晓南街村人此时的思想轨迹,也无从知晓他们在看样板戏那“高、大、全”式英雄时的思维跳跃,但此时的我们却真实而陌生地感到历史在南街村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南街村发出隆隆声的厂区,在外走动的人很少。每个厂的大门上都有挂着某某民兵连的牌子。据说,不论是南街村人还是外地到此的打工族,都需要接受军事化的训练,从而成为民兵连的一员。我们在一工厂厂区门口恰巧碰到一队下班的民兵,在一个面庞黝黑、身体敦实的女排长指挥下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出厂区。那女排长身着军装,齐耳短发,显出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来。看着这位女排长,使我突然想起了文革中颇为流行的一句诗:“英姿飒爽五尺枪,曙光映照演兵场。”
南街村游客虽然很多,但商店却廖若晨星,仅有的几家商店全是卖本企业生产的方便食品,顺带卖一些宣传南街村的小册子以及镶嵌着主席像的各种纪念品。几个营业员都以漠然的表情看着几个光顾的游客,全然没有外地商店营业员或导购小姐那种让人难以接受的热情。
南街村无处不在的标语,南街村上空飘荡的《大海航行靠舵手》的乐曲,南街村人简朴的装束,清晨排着整齐的队伍小跑着上班的队伍……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深深的印痕,尘封于记忆深处的往事,这里的一切都会让你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历史的足音隆隆向前,但现实有时和历史有着惊人的想似,这种重复已不在是简单的重复,南街村正是这种内核已发生改变的重复。南街村犹如一张观察历史的既是黑白又是彩色的照片,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显得清晰而鲜活起来。
外圆内方
当陶渊明勾勒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成为人们永远向往的净土不复存在的时候,时光已流逝了几千年。但是,二十一世纪的豫中大地上突然营造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世外桃源。高福利低工资的生活图景,每年上缴财政的收入占临颖县的三分之一。独特的管理模式,使这个号称”红色亿元村“的南街村名震天下,蜚声海内外。
南街村人将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外圆内方”的治村策略。因为,商品经济的大潮已经席卷了整个华夏大地,南街村也不例外。南街村借以夸耀的高福利,正是发展商品经济的结果。他们赖以支撑这种庞大支出的经济基础就是几个村办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经济活动已经把南街村同全国这个大市场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南街村党委办公室编印的宣传资料上有这样一段话:“所谓外圆,就是根据市场竞争法则和国际通行的惯例,在不违背大的原则和不丧失国格、人格的前提下所采取的灵活措施。”
看着这些话,让我想到一种真菌,它能在最坚硬的木质里生根、繁殖、壮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就如同这样的真菌,把自己的触角深深地、顽强地延展到这个桃花源中来,让她的本质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革。她虽然也在拼命抵抗外界的纷扰,但时代的潮流不管她情愿还是不情愿,依然把南街村推向前去。
南街村人所崇尚的“内方”,主是运用强有力的军事化的管理,使村里每个人的行动中规中矩,一心为集体,从不讲报酬。南街村人把这种精神,称作“二百五”的“傻”劲。在村武装部大楼的顶端有一幅巨大的宣传画,上面书写着这样的标语:“这个世界是傻子的世界,由傻子去支持,由傻子去推动,由傻子去创造,最后是属于傻子的!”正是这种精神的宣言书。
我们在暮色苍茫中走在南街村整洁,美化绿化都值得人赞叹的居民小区,发现没有一家窗户上装有牢笼般的防盗网,也没有一家装有防盗门,让我们啧啧称奇。
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蹲在楼房一隅默默地抽烟。我搭讪着向他询问村里的治安状况。老人说:“小偷备不着有几个。但晚上警车一辆接一辆的巡逻,民兵还带着电警棍。”我听着老人的这些话语,一下子想到了“内方”这个词来。由于旅途劳顿,我们并没有看到老人说的那样的情景,但南街村“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境况,我想肯定会让许多游客悠然神往的。
“外圆内方”,使我想到历代王朝所铸就的钱币,想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想到相反相成的哲学观。在南街村人的潜意识里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心理情结,又无时无刻地不渗透在他们的思想中、行动中,而且在心中生根发芽,蓬蓬勃勃地长成了一棵理想主义的大树,荫庇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张波 襄樊市第八中学)
上一篇:一个志愿者眼中的西部
上一篇:兰州桥颂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