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我来治理
来源: 环保信息网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10-06-17 访问:次
环保作文:“5.12”一场噩梦袭来,千万人瞬间丧失了生命。地震对人类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还会不会有类似可怕的自然灾害发生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上网查询。
我输入关键词“地震影响”,许多相关资料被搜索出来:地震不仅产生直接危害,还会产生余震、泥石流、强降雨、洪水等次生自然灾害。
一则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认为,汶川地震的“底辟作用”将改变大气圈,影响黄河流域的降水。我大吃一惊,继续往下看——
据资料记载,1958年在四川茂汶发生了6.2级地震。当年夏天,黄河就出现了大水,流量达到每秒2万多立方米,是近50年黄河出现过的最大流量。而更早的1933年茂汶叠溪7.4级大地震,使得黄河结束了自1922年至1933年持续10多年的枯水期。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自古以来即是多泥沙的河流。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日积月累,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
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
黄河,原本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现在却成了一把“悬”在中国人民心头的利剑!
了解到这些情况,我吓出了一身冷汗。如果黄河水再泛滥,带给两岸人民的将是灭顶之灾,后果不堪设想……自古以来,华夏儿女千方百计治理黄河,让它造福人民的脚步从未停歇。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我”,有责任和义务继续先人未毕的大业。
黄河,我来治理!
十万火急!我率领科研组迅速来到黄河边进行实地考察。这里巨浪直翻,原本文静的黄河因强降雨开始变得凶猛起来,像一只脱缰的野马,奔腾而去。所到之处,大片的植被被破坏,泥沙松散,河堤随时就会崩塌。两岸人民人心惶惶、叫苦不迭,其影响力丝毫不亚于“5.12”汶川特大地震。
采集了黄河的水样后,我又特地采集了河堤和河床的泥土样品,准备带回去研究。
回来以后,我和同事们开始了艰难的技术攻关。经过两个多月夜以继日地奋战,终于赶在08汛期来临之前完成了黄河治理科研项目。
我们发现了两种全新的化学元素,分别以我的姓和名的缩写来命名——Tu和Wy。这是中国科学院给予我的至高荣誉!利用这两种化学元素,我们成功地研制了两种化学物质:治黄1号和治黄2号,并通过了大型模拟试验和国家科学技术部的验收。
我们一行来到黄河边,将治黄1号投放到洪水中,两岸河堤和河床的泥土全变硬了,坚硬无比;我们再把治黄2号投放到洪水中,洪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开始汇集。由于水流的激烈冲刷,泥沙在治黄2号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瞬间全部消失得无影无踪……
黄河的水变清了,全所未有的清澈,两岸恢复了盎然生机。黄河从此变成了一条绿色的河,一条温顺的河,一条承载着中华福祉的河,像母亲一样呵护着她的子孙,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但人们还是叫它黄河,因为它炎黄子孙的象征,“四渎之宗”,我们的“母亲河”!。
(联系:tdj1998@163.com)
上一篇:他哭了
上一篇:爱护我们绿色的家园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