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光伏发电已呈规模化应用,相比之下,我国却仍处产业链低端。与此同时,我国能源与电力发展也面临结构调整的压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任务更加紧迫。在此背景下,专家建议,应着手抓紧积极筹划与制定建设若干千万千瓦级风电与光伏发电国家能源基地的规划并开始实施,以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地质适宜的青海海西作为首选,筹建大规模光伏基地,扩大光伏市场的国内消费。
全球光伏发电已呈规模化应用我国仍处于产业链低端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把新能源产业确定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由此,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任务更加紧迫。
当前从全球看,光伏发电正从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过渡,并呈现规模化的应用形式。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副所长许洪华表示,近五年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平均增长率超过50%,在所有行业中其增长比例为最高。
数据显示,光伏发电在大型集中电站的重要性正在增强,2008年全世界累计的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已达1820万千瓦,光伏电池年产量达560万千瓦。
根据世界能源组织对未来光伏发电发展趋势的统计与预测,按照各国光伏产业发展规划,未来光伏产业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到2020年,光伏发电大概占总发电量的1%,到2030年占到9%左右,2040年占20%以上。
另一方面,成本也呈下降趋势。2009年售价约为每单位1.8美元,比2008年的价格下降接近50%。随着商业进程加快,到2015年光伏发电成本将下降至0.1到0.15美元。
渤海证券报告研究报告显示,未来5至10年内,光伏发电成本将与常规发电成本相同。德国认为在2017年左右,光伏发电成本与常规发电成本将相同,随后光伏发电成本将继续降低,而常规发电成本则越来越高,光伏发电的竞争优势将得到充分展现。美国对光伏发电成本的预测则更为乐观,认为光伏发电成本与常规发电成本将在2015年前后与常规发电成本相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严陆光指出,2050年我国能源总消费量可能增至约70亿吨标煤,电力发电总装机容量将由2008年的8亿千瓦增至2050年30亿千瓦以上,由能源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环境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的限制出发,我国必须沿着减小煤炭份额,大幅度增大可再生能源与核能份额的方向,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尽快建立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虽然当前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在内的非水可再生能源,研发与应用取得了可喜进展,但离2050年大规模发展的需求相距甚远,需采取多方面的有力措施。
从国内看,2009年我国约制造了4000兆瓦光伏组件,在全球占比超过了40%,连续三年居世界首位。然而在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中,国内企业仍处于较为低端的位置,光伏产业的主要原料——晶体硅的生产技术,则牢牢把握在美、日、德等国家手中。中国在多晶硅环节不具竞争优势,在建的多晶硅厂多数采用西门子改良工艺,成本高,污染严重。在太阳能电池方面,我国高度依赖外国市场,2007年至2008年进口比例超过98%,2009年进口比例约在96%。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认为,中国的光伏产业已经实现长足进展,但光伏制造企业仍需在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上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