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点名”国内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领域,指出存在过剩风险。对于新能源政策的关注随即再次升温。
新能源、特别是光伏发电暂时因为成本高昂,缺乏竞争力而高度依赖政策支持。上海今年确立的九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中,新能源位居首位。许多企业都表示出对“扶一把政策”的期望,但具体“怎么扶”,如何切中要害、遵循规律,既有力,又有效,其中需要“大智慧”。
要全面看待“中国太阳能产能过剩”的判断,也许可以从一个屋顶开始。
原本它只是茫茫上海万户千家的一个普通屋顶,但因为安装了22块太阳能电池板,便带上了“后现代”的味道,而且日均发电近9度,带着3个冰箱、8个电视、1部中央空调跑得欢。
主人——上海电力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赵春江教授告诉记者,到9月15日,他家的屋顶“运行了1005天,发电8867度”。
但这个“后现代”屋顶,却遭遇了“黑色幽默”。
过剩论之辩
理想状态下,赵春江可以将2/3的电上传电网,补贴他投资“屋顶”的十多万元。但太阳能发电不仅没让他省钱,甚至他必须自掏腰包买自家的电——因为这些电同样流过电表,与市电同样被计费,而且发电越多,钱也付得越多。两年多来,原本计划中的数千元净收入,倒是成了净支出。
而尴尬的还不仅是“赵家屋顶”的电费问题。上海几年前曾经制定过一个“十万家庭太阳能屋顶”计划,但至今只落实了惟一一个。而且“赵家屋顶”的出现,主要还是因为主人打心底里认同太阳能的环保价值,自己投资,亏本运行。
赵春江的朋友,从事光伏发电核心配件逆变器开发的上海航锐电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海江告诉记者,中国95%以上的光伏产品出口,因为金融危机和政策调整,国外市场大幅萎缩,这才凸显出过剩风险。放眼中国,如果能充分挖掘内需,光伏产业不应存在过剩的问题。在上海,“十万屋顶计划”也点出了本地光伏应用的巨大潜力,只是市场暂时还未启动。
全国工商业协会新能源商会副秘书长史利民也表示,是否过剩要一分为二地看,德国的太阳能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现在已经达到14%,而中国只有0.04%。
那么,在“过剩”和“未启动”之间,需要怎样的政策联接?
救急不救穷?
通过一张K线图,你能迅速了解过去一年中国光伏产业的状况及政策效应。
这几乎就是一次蹦极体验——整整一年前,几乎与金融危机爆发同步,在美上市的光伏龙头无锡尚德股价持续下跌,到3月,市值折损近九成。随后,3月和7月,多部委先后出台扶持政策,尚德应声而涨,最高较3月的低点上涨约300%。
除尚德,其他在美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差不多都经历了类似的起死回生,但上海交大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崔容强并没有对政策前景抱太多乐观。
光伏 光复能 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