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江苏林洋新能源有限公司(SOLF.NASDAQ)宣称,将在中国西部建设太阳能电厂,并关注国内外薄膜太阳能电池企业的收购机会。与此同时,江苏天合光能(TSL.NYSE)也表示,正在贷款投资500MW光伏产业垂直一体化项目。
江苏林洋和江苏天合分别在美国纳斯达克和纽交所上市,是国内较为领先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企业。不过,两家公司目前均不约而同开始了向整个产业链延伸的进程。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走“垂直一体化”道路是目前光伏领域各家企业均在行动的趋势,也是必须跟随的现实。
光伏行业的新圈地运动
业内人士表示,全球金融风暴带来欧洲市场需求骤降,以海外为主要销售地的国内太阳能光伏产品出现供给过剩趋势,上游多晶硅价格从年初至目前有近50%的跌幅,电池组件的价格也持续下滑。太阳能企业必须寻求更多的盈利领域和更抗风险的经营模式。
因此,上游企业向下延伸和中游企业向两头延伸的趋势不断增强。如硅片生产商江西赛维(LDK.NYSE)董事长彭晓峰投资了电池片企业江苏百世德公司。中电投、大唐等也在走“多晶硅-电池-太阳能发电”路径。高纪凡表示,公司所贷巨款将主要用于建设年产500MW光伏产业垂直一体化产品生产基地,形成晶锭、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光伏组件各500MW的生产能力。这个项目是国内在建唯一、也是最大的一体化项目,将促成天合在规模扩张和营运水平上的双重提升。“年底就将形成上游拓展100兆瓦、下游拓展200兆瓦的产能”。凭借已经初具规模的一体化模式,江苏天合目前继续维持28%的毛利率,高于国内另一家光伏标杆企业无锡尚德(STP.NYSE)8个百分点。
江苏林洋总裁谢平则表示,公司计划重点扩展行业下游,正在与国内企业洽谈太阳能电厂项目。而无锡尚德的策略,则是通过战略性投资来形成产业链一体化,借助投资参股的方式与上下游企业合作。
国内电站项目依旧风险难测
在所有一体化的产业延伸路径中,直接进入电站项目,改销售电池为销售电力的营业模式诱惑最大。不仅江苏林洋在考虑以合作方式在国外办太阳能发电厂,国内上市公司 航天机电(600151)等企业也在构筑电站项目。航天机电正在以海外合资公司为平台,以建设电站项目为突破口,获取系统集成业务和电站经营业务。公司董事长姜文正表示,通过参与海内外光伏电站建设及经营的模式来开拓市场,将改变原来单一的产品销售和经营模式,通过承接电站带动光伏产品销售。
但高纪凡表示,天合的国内公司在商业化电站投资上暂时不会参与圈地运动。目前仅在智能电网领域在与国家电网公司探讨合作可能。此外在建筑光伏一体化领域也投建国内较大的示范试点项目。高纪凡认为,电价、土地、融资三大要素及合理的投资回报是影响电站成败的关键,而目前国内上述情况还很模糊。国家发改委对太阳能电站的商用价格还没有定出标杆,土地的获取和资金的融资也没有保障。“太阳能发电的商业价格应每度达到1.6-1.8元才有投资价值。在国内做电站与国外的成本很接近,电板、支架等的价格均相同,只有设计人工费可以略低,而国外的太阳能电价已经达到3元/度,国内则根本无法达到这个价格,如何保持好的投资回报率?”
在不久前结束的我国太阳能项目第一标——甘肃敦煌10MW太阳能项目招标中,由百世德等企业联合中标的上网电价为1.09元/千瓦时。高纪凡称,太阳能商业发电,应该先制定合理价格,然后再随着成本的降低而逐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