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赛维LDK董事长彭小峰来说,过去一年十分值得回味。
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一些欧洲国家取消太阳能补贴、国际多晶硅价格一路暴跌、海外电站延迟建设等一系列利空消息打击下,国内光伏企业普遍开工率不足,减产、裁员传闻不绝于耳。
据统计,截至2009年3月,彭小峰的财富缩水了79%。
但转机很快接踵而至,先是奥巴马上台后高举新能源大旗,紧接着中国也出台了光伏补贴新政,这让整个光伏行业看到了复苏的曙光。
虽然前景还不甚明朗,但国内光伏企业已经开始在产业链上下游上大举布局。赛维LDK投资120亿、产能达到1.5万吨的硅料项目早在2007年就已经在规划,并在2008年提速推进。此外,彭小峰还宣布将在西部建设多家太阳能发电站,并希望与国有电力公司合作,进入国内光伏应用市场。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惊险一跃后,国内光伏企业更加体会到了改革现有光伏产业“两头在外”,依赖加工制造环节的盈利模式。
而在中国国内光伏市场正式启动之后,尚德、赛维等光伏企业开始在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大举“跑马圈地”,试图率先卡位。
在接受采访时,彭小峰一再强调,尽管发展很快,目前光伏行业仍然只是刚刚起步,因此他否认产能过剩说。在这样的判断下,对于以赛维LDK为代表的中国光伏新贵们来说,在升级竞争力前提下继续扩张,并积极探索实用、有效、代表未来趋势的新商业模式,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这是下一个概念,还是拉动经济复苏的新的增长点?
《21世纪》:国内普遍认为,光伏产业已经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在如此之多的大型企业纷纷进入这一行业的时候,是否会加剧这一局面?
彭小峰:我想澄清一个目前大家的普遍误解,说这个行业产能过剩是不对的。产能过剩的概念是当一个行业的生产的所有产量远远超过需求的时候,才是产能过剩。我们这个行业目前的有效需求是非常非常大的,特别是随着技术进步和许多的新产品推出,目前每年太阳能占到全世界能源的增量部分还不到1%,更不要说是在存量上代替传统能源,所以从有效需求上来讲,我们太阳能行业的的需求远远大于产能,不是一点,而是无限大。
目前的确我们的光伏产业遇到一些短暂的困难。这个困难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让许多电站的建设放缓,是由于银行的原因,项目融资受到影响,造成项目建设延迟,造成光伏产业短暂的困难,所以产能过剩的说法是不对的。市场在这里,需求也在这里,光伏行业的需求远远大于生产能力。
当然,由于大家看到光伏产业的前景,的确有许多小的公司,技术能力不强的公司,资质不全的公司,鱼龙混杂,涌入这个行业,本身他们没有资金优势,没有市场优势,有的连产品都不了解,就涌入这个行业。
所以在任何一个行业,这些没有资质的企业都应该是要淘汰的,这和人们认为的产能过剩是两码事。
《21世纪》:你对整个光伏行业下半年的开工率是怎样看待的?
彭小峰:赛维从5月份以来几乎就已经满负荷生产了。现在下半年你可以看到所有的有成本优势、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开工率都已经很高了。而且这个开工率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是有关的,如果下半年海外的项目融资有所放松的话,海外光伏电站的项目进展加快的话,有技术优势,有产能优势,或者有规模优势的企业来讲,开工率都已经很高了。
《21世纪》:大家都在思考光伏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以后尚德、赛维都想做电站这一块,而这一块又是国资主导的,请问未来光伏企业将如何在这一块破局?
彭小峰:这个行业本身就是新的产业,在发展过程本身也有许多新的商业模式在创新,随着更多的人,更多的资本加入这个行业,对这个行业将来的发展起到更多的作用。我们这个行业现在的发展还是非常早期的一个阶段,所以还是非常朝阳的一个行业,所以目前行业处在从技术到大规模应用的一个商业临界点,所以我们看到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等许多国家开始扶持这一行业,从大的环境上来说现在的扶持越来越多。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太阳能光伏产品一定能够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像手提电脑一样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
《21世纪》:现有依靠出口的光伏发展模式是否在将来很难继续,光伏行业的下一桶金将在哪里?是否最赚钱的环节,很可能不是做制造了?
彭小峰:我们这个行业本来就站在全球的角度,运用全球的市场资源,全球的技术资源,全球的资金资源,所以必须站在全球的角度,技术的运用,包括未来的商业模式的改变,也必须站在全球的角度。
当然国内市场也非常重要,我们也在积极布局国内市场,中国市场是全球市场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我们会安排许多资源来关注国内市场。但是一定要站在全球的角度来看我们公司。现在这个行业还太早,我们还在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调整我们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