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植保专家称,辉县市推广太阳能物理灭虫新技术,加快了植保理念创新、灭虫器材的创新、灭虫技术层面的创新、灭虫效果的创新的进程——
2009年6月25日,从北京赶来的植保专家,在新乡市和辉县市科技、植保部门同志陪同下,信步走到了田间 “繁星”——天意智能太阳能灭虫器旁边。诱虫灯下的水盆里,已落下数百只害虫,在闪烁光波中,一些害虫正飞赶过来凑热闹,围着灯光飞舞,片刻便一头扑入灯下水盆,再也飞不起来了。一盏灯、两盏灯……专家们多处踩点驻足观察,并不时蹲下来仔细分辨灯下满盆害虫的科目。中国植保专家曹雅忠感慨地说: “在北京,就听说河南辉县市太阳能物理灭虫搞得好,没想到做得这么好……”
为了“钱袋子”,农民和害虫“斗法”
辉县市是豫北大地的富庶之乡,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很丰富。乡镇企业星罗棋布,GDP名列新乡市榜首,郑永和、张荣锁、裴春亮等一批先进楷模,为中原大地增辉添彩。多年前,中央主流媒体称赞辉县人民干得好,彰显了辉县人民吃苦、耐劳、勤奋、智慧的光荣本色。
然而,辉县市也有自己的困惑。部分乡镇既没有矿产资源,也没有旅游资源,农民增收十分困难。由于当地的农田大部沙化,非常适合花生的生长,花生成了当地农民的“钱袋子”。
但花生田不时发生的虫害,让农民着实头疼。这些名叫金龟子、地老虎、棉铃虫的害虫,白天休息,晚上工作,把绿油油的花生吃得千疮百孔,结下的花生果受损率45%~50%,有的地块几乎绝收。当地农民变着法子和这些 “地下工作者”斗争,白天喷施农药无效,害虫躲在地下安然无恙,就用剧毒农药灌根,虽然灭杀一些害虫,但果实农药残留太多,自己地里生产的花生不敢往嘴里送。
减产、减收,绝收,农民看到花生果上的蛀孔,气得直跺脚,骂道:“谁要再种花生就是孙子!”无奈归无奈,这里花生照样年年种,虫害年年有,农民们企盼着,现在科学这么发达,难道就没办法治理这些害虫?
农民盼的,就是政府想的
其实,农民盼的正是辉县市委、市政府想的。他们在思考:年年发生虫害,怎能不使花生减产?花生品质不高,农民怎会增收?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社会怎会和谐?
2006年,辉县市太阳能灭虫进行了初步尝试,到了2007年,辉县市太阳能灭虫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推广太阳能灭虫面积达到了3.5万亩,占当年全市灭虫面积的58.3%,当年平均每亩增收花生105公斤。经国家和省、市植保部门实地考察,经过太阳能灭虫的地块,地下害虫的残留比普通地块减少了81%,为遏制来年虫害的滋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农民增收,政府买单,值!
2008年辉县应用太阳能灭虫达到5万亩,占全县花生面积的48%。当年产出的绿色花生很快被客商抢购一空,当年示范区的农民又多赚到了2300万元。
3年来,辉县市推广太阳能灭虫面积10.5万亩,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节省农药315万元,节省农工630万元,节约农电费用500万元,而辉县市各级政府及示范区的各项投入仅为300万元。采用太阳能灭虫,既节省了能源和资源,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为保证国家食品安全作出了贡献。
今年,辉县市推广太阳能灭虫仍然保持在5万亩以上,形成了节能环保、惠农、富农的植保新机制,形成了无公害生产的新模式,绿色花生生产基地已形成规模。
目前,辉县市太阳能灭虫的经验正向全国辐射,陕西省18个地市的苹果大县,特别是革命圣地延安8个市县百万亩果园都已经推广了太阳能灭虫新技术,产出的绿色苹果走俏祖国四面八方。西安市郊富县的万亩葡萄种植园利用太阳能灭虫器产出的有机葡萄,每公斤17元供不应求,而普通葡萄仅每公斤3元。
国家植保专家如是说:辉县市推广太阳能物理灭虫新技术,加快了植保理念创新,灭虫器材的创新,灭虫技术层面的创新,灭虫效果的创新的进程,在太阳能物理灭虫推广应用领域,走在全国的前头。他们表示,一定要把太阳能灭虫新技术和辉县市物理灭虫工作的好做法写成专题报告,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加快在全国推广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