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行者集团正式与浦江高科技园签约,将在这里建微晶硅薄膜电池的生产基地,其生产能力最终将达到500兆瓦。目前,尚德电力的第一条硅薄膜电池生产线正在该园区内调试,到年底前将具备40兆瓦的生产能力。有了这两大巨头的集聚,漕开发浦江高科技园打造上海“太阳谷”的基础已经夯实。而近日出台的《2009年-2012年闵行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中也已明确,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与生产将是我区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主攻方向。
“我们对薄膜电池的信心非常坚定”
以出口为主的国内光伏产业,在前两年经历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但也把生产太阳能电池的核心原料晶体硅的价格推到了500美元/公斤。于是,硅原料使用量仅占晶体硅电池1%的硅基薄膜电池就显示出了巨大的成本优势。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尚德决定在闵行兴建它的“薄膜产业中心”。除了已建成的一条生产线外,到今年9、10月份,尚德会把无锡总部的薄膜实验室整体搬迁过来。在未来的一两年里,尚德还将把与不同机构共同研发的非硅基薄膜电池技术,拿到这里进行产业化。
去年下半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使硅原料价格迅速下跌,薄膜电池的价格优势不再,可这并没有影响尚德电力的信心。公司总经理陈绍斌告诉记者:“我们对薄膜电池的信心非常坚定。目前薄膜电池占的市场份额不足10%,其技术处于发展初期。但薄膜电池在制造工艺上适合大规模生产,在应用上适合建筑一体化,这两大特性决定了它的巨大潜力。”
微型电站凸显“建筑一体化”
陈绍斌所说的“建筑一体化”,很快就会在尚德的浦江工厂体现出来。这里正在筹划上海最大的单体建筑太阳能发电项目,尚德将投入七八千万元,在厂房的屋顶、幕墙等3万平方米的建筑面上铺上2.5兆瓦的太阳能电池。幕墙上大量使用的薄膜电池,更使其成为国内首个大规模使用这种“建材”的示范点。
尚德还在为该项目申报国家“太阳能屋顶计划”,如果顺利的话,将拿到财政部四五千万元的补贴。同时,闵行区已承诺对其进行3年共900万元的贴补,再加上“微型电站”每年发的250万度电——相当于全厂耗电量10%—15%,对节能减排意义重大。这样一笔经济账,同样能在推广太阳能产业方面起到不小的示范作用。
3平方公里的“太阳谷”
尚德电力总占地150亩,其实只是上海光伏产业基地的一部分。位于漕开发浦江高科技园内的整个基地共有3平方公里,分成光伏生产、光伏研发、光伏企业总部、光伏配套服务、企业孵化基地五个功能区,预计投入15亿元建设道路、电力等基建项目,分三期至2015年基本开发完毕。
浦江高科技园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着力发挥尚德、行者等“行业龙头”的集聚效应,有选择地为其配置科技含量高的中小型光伏企业。而在产业带的布局上,他们将拿出最好的“位置”做光伏产业,比如M8线的漕河泾地铁广场就将会有不少光伏企业的总部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