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厦门市副市长叶重耕
PX项目迁至漳洲,PC硬件市场又增长乏力(Dell在厦门的制造基地年产值700亿元,占厦门GDP将近四分之一),厦门必须找到下一个经济增长的兴奋点。在海西区获批之后,哪一个产业将成为推动厦门未来发展的发动机?为了找到答案,《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厦门市主管工业和科技的副市长叶重耕。
“押注”光电
《中国经营报》:今年5月,国务院在常务会议上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海西区显然将迎来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机遇,厦门作为海西区的重点城市,在和台湾相关产业的合作方面,制订了怎样的策略和路径?
叶重耕:厦门和台湾一海之隔。我们和台湾的科技界交流接触非常频繁,双方定期都会围绕一些科技产业进行研讨,共同制定一些区域性、地方性的标准,而且在检测方面已经建成了共同的平台,这也已经坚持了好几年,这应该是厦门在两岸交流中重要的一个内容。
目前,在对台科技交流合作方面,我们主要是利用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来承接台湾光电子、软件(动漫)、生物与新医药和汽车电子等产业转移。具体来说,厦门市与台湾的科技企业已经成立了厦门-台北科技产业联盟,定期在两岸召开年会,已有15家台湾电脑商业同业公会加盟,涵盖了全台湾3/4的电脑商业公会、上万家的会员企业,还建立了两岸三地射频识别产业联盟、两岸三地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联盟等对台合作交流机构。
在依靠科技推动整个产业发展中,厦门的光电产业已经异军突起。我们认为,光电产业是新世纪成长性高、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强、应用范围广、对社会经济影响大的产业。
目前从照明、面板、液晶显示的发展来看,厦门光电很快会形成一个新的支柱产业。2008年年底,我们已经将光电产业列为支柱产业加以发展。
《中国经营报》:海西区的获批,是否意味着厦门在下一个支柱产业——光电产业方面,可以先行先试一些政策?
叶重耕:国务院颁发《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给我们先行先试,其实我们已经不用再摸着石头过河了,在光电产业方面的发展以及和台湾的合作已经很成熟了,不管是两岸的科技界还是企业界,都有很深厚的基础。
《若干意见》的颁布,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特别是平板电视、绿色照明,市场潜力非常大,但这块国际竞争也非常激烈,日韩方面也很强。台湾当局以前在高端技术方面,也是封锁的,但现在台湾同样面临市场份额的挑战,如果现在不进到大陆市场,日韩就先进来了。
我注意到,台湾当局现在也在放松相关的限制,包括平板、液晶,如12寸晶圆厂也准备搬过来。当然,两岸关系缓和是这方面合作的一个前提。
在我看来,现在已经不单纯是台资在向大陆转移的概念,以往我们经常的提法是,承接台湾相关产业的转移,但现在更多的是一个合作的概念,是一个共同开发市场的概念。仅就光电来说,如在液晶面板方面的台湾第一大、全球第三大的友达电子已经在厦门设厂,并不断在扩大其产能。如半导体照明芯片方面的,全球最大的晶圆光电厂,同样在厦门已经设厂,名为晶宇。著名的显示器生产厂商冠捷,也早已在厦门生根。两岸在海西发展光电产业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当然,现在这一切还可以说只是刚刚开始,但前景非常看好。现在光电产业占到厦门高科技的比重也不太大。但未来这将成为继电子、机械、化工这三大支柱产业之外的第四大支柱产业。
政府首购
《中国经营报》:一个支柱产业的概念,从被提出到真正发展成为城市经济的砥柱,其中的关键节点是什么?厦门在光电产业发展上是怎样做的?
叶重耕:自2003年起,厦门市就将光电产业作为最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厦门还编制了《厦门市光电子产业发展规划》和《厦门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发展规划》,2004年4月,厦门成为最早四个“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之一,2007年又批准厦门成为唯一的“国家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
从厦门市来说,我们也通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重点扶持自主创新的措施,拉动光电产业发展。如我们规划建设了思明光电产业基地、火炬光电园等光电子产业园区,建立了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半导体照明检测认证中心、信息交流平台、产品展示平台、对台合作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解决企业发展的共性问题,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为光电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从2005年开始,政府和企业共投入3亿多元,在全市大规模实施LED夜景工程,这些半导体产品在厦门夜空中得到了实际运用,不仅扮靓了鹭岛的夜色,还成了厦门半导体照明产业和LED夜景照明工程的活广告。
《中国经营报》:提起光电,实际上很多国内城市都把光电和电子当做主导产业,那么,在这个方面,厦门的全国格局处在什么地位?
目前厦门在全国的光电产业方面,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如厦门市是国家最早批准成立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太阳能光伏也属于半导体产业的范畴。借助这样的优势,光伏产业可以更密切地和LED产业配合,在科技部的规划中,厦门市是光电产业中唯一的试点,这足以说明我们在光电产业的地位。
目前厦门光电产业已形成以平板显示为龙头,以光照明(包括节能照明电器和LED)、太阳能光伏、光通讯、现代光学元器件为重要组成部分,各类光电企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格局。如光电显示领域,由于成功引进台湾五大液晶面板厂商中的友达光电、中华映管、东元光电来厦门投资设厂,并聚集数十家配套企业,厦门正在成为国内光电显示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光照明领域拥有LED照明和节能照明两大阵营,是世界最大的高质量节能灯生产基地,形成了蔓佳美、通士达、萤火虫等品牌;厦门生产的LED芯片产量已持续保持大陆地区第一,产量超过大陆地区一半以上,其中龙头企业厦门三安光电公司的产能、销量全国第一,成为国内质量最好的芯片厂家之一。
2008年,厦门市光电产业实现总产值328.92亿元,尽管现在占到我们工业总产值3000亿的比重不大,但我们预计到2010年,厦门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将成为厦门第四大支柱产业。
《中国经营报》:在推动光电产业方面,我注意到厦门市政府在绿色照明方面,有一个“政府首购计划”,厦门在财政方面对此有多大的支持?这个计划的初衷是什么?
叶重耕:厦门在支持光电光伏产业方面,有一个“政府首购计划”,因为相关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的成本比较高,社会要接受绿色的照明或者新能源的运用,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即需要首次的支付。这对当前各级政府,各个单位,包括市民的一次性投入,压力会比较大,但从长远来看,新的能源、绿色照明是节能的,政府应该起到一个引导,适当资助的作用。我们会按照国际惯例来做,目前欧美等国家对新能源也有了一个很大的补贴。
尽管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具体的补贴额度出台,但一些试点已经在推动。如我们在一些道路的照明上,指定用一些LED的照明器材,包括景观灯,路灯等,而且在一些区也进行了节能灯的推广和补贴。下一步具体系统的推广政策我们也在研究之中。
不做上游
《中国经营报》:厦门最近也发布了一个自己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有一条,即争取到2010年,厦门市太阳能光伏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到2015年达到70亿元。目前,光伏产业已呈投资过热的态势,厦门打造光伏产业有什么特别优势和不同考虑吗?
叶重耕:厦门的光伏产业这块刚起步,不到10亿元,这在厦门的高新技产业中还只是很小的一块。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于对环境的保护需要,光伏产业必须先行。中央对福建,对海西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即要求海西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确保每万元GDP的能耗继续保持下降,同时要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以发展光伏产业是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产业目标,我们高度重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在我们看来,如果,光伏产业不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则节能减排将很难达到。
从福建发展光伏产业来看,应该说,厦门有良好的日照时间,全年日照时数达到2200至3000小时,福建省也有质量较高的丰富硅矿资源,南安、龙岩等地也有历史悠久的硅冶炼历史,同时也培育了一批带动性很强的光伏企业;同时,在福建,厦门也集聚了一批研制能力很强的研发队伍;而且,海西的区位优势即厦门临近台湾,在两岸技术交流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中国经营报》:如你所说,光伏在厦门工业和高科技领域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尽管厦门有着原材料基础和研发基础,但在目前光伏投资已出现过热的情况下,未来厦门是否也会大规模的上光伏项目呢?
叶重耕:光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重要的产业,是调整我们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在目前,我们希望不断地应用这些新兴的产业来替代、调整我们的传统产业,同时也提升其他的产业水平。
实际上,厦门空间比较小,尽管有充足的阳光,全年日照时间达到2200至3000小时,但要广泛应用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厦门并不具备条件,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我们发现,光伏产业链的前端并不适合我们,我们更适合发展后端的产业链,上游能源消耗也比较大。我们还是瞄准光伏产业的中下游,尤其是在应用材料方面,如使用在建筑物上、附带在我们整个照明工程上,光伏的应用都有很大的市场。我们搞发电站是不现实的。但从前端的研发来说,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在研发团队、研发机构,特别是两岸合作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