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叶,在世界东方的中国燕赵大地有一位复转军人出身的新能源产业拓荒者,怀揣绿色能源之梦,以振兴中华民族新能源产业为己任,一路拼杀,斩关夺隘,悲壮前行。
转瞬十几个春秋逝去,这位名叫苗连生的激情飞扬的开拓者和他的创业伙伴们,在被誉为“中国电谷”的保定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一片荒地上托举起一座令世界瞩目的“太阳能之城”,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引领中国新能源产业科学发展之路。他领导的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2009年产能将达600兆瓦,是2004年的109倍;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人民币;全球市场占有率也由2004年5%增至2009年的12%;其股票被评为美国纽交所2007-2008年最活跃股票,以太阳能全球最完整产业链企业在中国独树一帜,傲立于世界新能源产业之林,成为全球金融危机风暴之下中国太阳能企业的最大赢家。
让我们走进“中国电谷”,去倾听这个太阳能工业巨子脉搏有力的律动,去探索中国新能源“英利模式”的动力之源。
创造绝对竞争优势的“神奇之链”
飞往美国纽约的波音747客机开始下降,大西洋蓝色的海浪,无垠的海疆和湛蓝的天空浑然一色,巨厦林立的曼哈顿在晨曦中渐渐变得清晰……
这是2009年4月,苗连生正在大洋彼岸的这个刚刚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国家进行商务穿梭外交。一天起降两座城市,为省时经常选择乘坐“红眼”航班,虽然正处于经济萧条时期,但他还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丰硕成果,刚刚在美国Recurrent公司总部签订了为期两年半总量500兆瓦的合作备忘录,又前往AES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的多晶硅组件独家供应协议。
在美国停留虽然只短短几天,有鲜花和友谊,也有绿酒和畅谈。但伴随他的也有那些挥之不去的创业的艰难岁月。
参军报国,转业下海,响应小平号召,乘改革开放之东风,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第一批吃螃蟹的创业者。从经营保定第一家化妆品公司起家,而后又生产出保定第一桶弱碱性电解水,在艰难中探索前行。从日本进口散件组装太阳能霓虹灯使他成为中国太阳能产业的拓荒者。
自1839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首次发现光伏效应,到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制成第一个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从1983年美国在加州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厂,到1994年日本出台太阳能电池发电补助奖励办法,人类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可再生能源探索的脚步。
在石油可开采量日渐见底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两大危机的严重冲击下,人们越来越企盼着太阳能发电时代的到来。可是,中国发展新能源的春天何时才能到来呢?
苗连生翘首企盼着,中国所有立志发展太阳能产业的有识之士都翘首企盼着。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1998年,当时的国家计委立项拟建中国第一套3兆瓦多晶硅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苗连生兴奋得彻夜难眠,当即联络另外两家企业商定向国家提出申报。可当时太阳能产业发展前景尚不明朗,加之受政策因素制约,高风险让刚刚起步又深不可测的新能源项目令人望而怯步。两个合作伙伴因担心资金打水漂而退出,可退却不是军人出身的苗连生的性格,他拿出自己多年打拼的积蓄编制可研报告来争取这个项目。一天跑两趟北京,到中科院和电子工业部六所请教专家,位于三里河的国家计委的走廊里经常出现他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因拿到项目批复文件而成为中国太阳能产业第一个吃蟹的人。艳阳高照,苗连生站在保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上,眯着双眼眺望远方,憧憬着中国新能源工业的未来。
然而,让苗连生始料未及的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之路如此充满艰辛与坎坷。他主持的示范项目在克服了资金短缺等种种困难于2003年建成投产后,却因国人不认识而没有市场。苗连生不得不背着电池板走上推广应用之旅,在清冷的展会上拿不到订单,只好上门推销,不厌其烦口干舌燥讲解,深夜难眠的苦苦思索,让这位永不服输的铁打的硬汉日见黑瘦,从南中国海岸的深圳,到云贵高原的昆明,再到北国江城哈尔滨,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位绿色能源圆梦者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颇有前瞻思维的苗连生深知,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拉动力是国际市场,但当时英利尚没有走向国际市场的出门证。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拿下美国UL认证,英利要发展就必须走出国门!
机遇似乎总是钟情于那些有准备的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者。2004年,德国市场率先启动,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紧随其后。发端于欧洲的太阳能组件抢购风潮在国际市场骤然兴起。强大的市场需求和丰厚的利润在华夏大地催生出一大批太阳能组件生产企业。苗连生抓住机遇,争分夺秒抢上二期和三期扩产工程,投资近50亿元,于2009年将产能提高到600兆瓦,使英利的产能跃居全国第一,全球第四位。
光伏产业界有一个“拥硅为王”的说法。据测算,这个行业生产成本的70%左右在于硅料。而随着光伏产业在本世纪初开始发力,硅料的价格似乎坐上火箭,从每公斤30美元左右一路飙升,到金融危机爆发前,已涨到每吨450美元以上。为实施长期垄断,“拥硅为王”的外国公司提出,要想得到硅料,可以与他们签订长单但必须承诺10年内不许建立自己的硅料生产厂。
此时的英利也深受其害,与一家外国公司签订的3年供硅合同,却因市场价格上扬被外方单方面撕毁;与另一家外国公司要签长单,英利要交的预付款竟然高达12亿元!
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责任感的苗连生被深深地刺痛了!
经过痛彻心肺的冷峻思考,苗连生得出的结论是:决不能受制于人,外国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能办得更好!中国新能源产业要发展,就必须走创新之路!
在此之前的2007年9月26日,一个叫“筹粮处”的机构在英利工业园区悄然成立,并云集了19位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太阳能专家跨国团队。这个日后挂牌为“六九硅业”的机构正悄悄上马一个总投资126亿元,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工艺技术新硅烷法,设计年产1.8万吨的太阳能级和电子级多晶硅项目。一期3000吨,2009年10月投入运营后将实现年产值12亿元人民币,利润5亿元人民币。1.8万吨全部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56亿元人民币,利润23亿元人民币,利税27亿元人民币,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太阳能产业硅材料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硅成本由原来的不可控变为可控,实现了太阳能制造成本的一次革命性跨越。
机敏睿智的苗连生经常对来访者说:“谁掌握了成本竞争优势,谁就掌握了新能源产业的未来。”
不断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使英利的非硅成本及生产成本做到了全行业最低。180微米的硅片切割技术,每锭多出550片硅片的产量,多晶硅电池每瓦低于6克的耗硅量,生产着质量国际领先的产品。
如今,英利的产品和服务覆盖了整个光伏产业链:多晶硅料生产,多晶硅铸锭、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光伏系统、系统安装。英利的垂直集成产业链模式,低成本、高效率和同行业领先的制造工艺,使其在全球光伏产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更具有竞争力。拥有全球最完整产业链企业的苗连生,终于创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道路,英利的这条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神奇之链”更为中国在国际光伏行业的价格驱动上赢得了话语权。
苗连生的创造,被世界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协会和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称之为“英利模式”。
苗连生,你究竟还能为世人创造一些什么样的惊世传奇呢?
震动华尔街的“惊险跳跃”
要探索英利的成功之道,就必须先了解苗连生惊心动魄的融资之旅。
苗连生深知,一个企业要谋求大的发展,就必须走上市融资之路,就必须在资本市场有所作为,到资本市场一搏高下。谁料等待他的竟是一场又一场生死博弈。
最初的困难是出在公司的国有股权上。当年为谋求共同发展,英利与一家国有公司绑在一辆战车之上。当时,因那家公司成功上市拥有雄厚资金,而英利手握国家批复的高科技新能源项目,一个寻找项目,一个急需资金发展,二者一拍即合。
可眼下要到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走红筹模式则不接纳国有控股的公司,那家公司的51%股份就成为最大障碍,换言之,英利必须取得控股权。
与那家公司的谈判异常艰苦,相差不过两个点的控股权双方各不相让。最后出台一项温和方案使矛盾得以化解,即双方各拿出两个点归高管持有。谁料又节外生枝,发往保定市纪委的一封告状信宣告了英利的上市梦想破灭。英利上市命悬一线?还是胎死腹中?
身陷两难境地的“太阳能大王”不得不叩响市长于群办公室的房门,表情凝重地对于群市长说:“我无路可走了……”
于群望着面带焦虑的苗连生:“难道就没别的办法了吗?”
“不能再耽误时间了,不上市就会丧失产业发展机遇,我们就会成为千古罪人!”苗连生口气中透出焦虑与坚定。“当年我转让出去的那两个点,现在我愿意以数十倍的价格买回,用于管理层激励”。
市长沉吟了。这是内心涌动着巨大感动的沉吟。
这位“新能源市长”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新能源产业,怎么重视都不为过,怎么支持都不为过,怎么宣传都不为过!”
命运之神似乎有意要多给苗连生一些磨难与考验,“股权争夺战”刚刚落幕又遭遇“98大限”,2006年9月8日,商务部出台并购新规定,民营企业股权并购将受到限制。此时,距离文件生效还剩短短一个星期,可英利上市的文件按程序刚刚走到省里,十万火急,刻不容缓!要搭上这班车,就必须打破常规,提高效率,赶在商务部审批网站关闭之前将一切搞定。苗连生和助手在距离商务部不远的北京饭店一住就是一个星期,白天跑商务部一遍又一遍讲述发展中国新能源的故事;夜里聚集在客房里研究对策,时常是通宵达旦,终于在文件生效前拿到了批文。
紧接着的路演也充满艰辛。苗连生带着他的路演团队从香港出发,新加坡、英国、德国……又从美国西海岸到达东海岸、芝加哥、底特律、洛杉矶……每天会见十几家基金,演讲十多场,紧张到一下飞机只能是在汽车里吃盒饭。100多场路演,向世界播撒下英利人的智慧与汗水,最后成功融资3.19亿美元。
英利人终于成功地将自己的旗帜悬挂在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华尔街。而此时,英利管理层的高管们刚刚在旧金山结束了激烈的定价会议,又迅速乘飞机从西海岸赶往东海岸,6小时后于凌晨6时抵达纽约,直接乘汽车飞奔到纽交所,去参加属于英利人自己的盛宴!
美国东部时间2007年6月8日上午9时30分,苗连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亲手按下启动交易的按纽,伴随着铃声响起,交易大厅一片活跃盎然的气氛,屏幕上显示出“庆祝YGE在纽约证券所成功上市”的字样。接下来,交易量每分每秒不断刷新着新高。
第二天,纽约的报纸便刊登了苗连生身穿西装却不打领带潇洒自如的照片,称苗连生是纽交所成立170年来唯一一位在启动仪式上不打领带的企业家,显示了中国企业家从容自信洒脱不受他人左右的风格。
按说,在纽交所成功上市,苗连生该释然了吧?不,更凶险更残酷的另一场“对赌之战”正虎视眈眈地等着他。
2008年初,苗连生为解决“六九硅业”一期所需的25亿元资金,决定将自己的全部股权作为融资担保抵押给美国美林公司。谈判设置了一系列复杂的对赌条件,险象环生,风险极大。此前因对赌倾家荡产的不乏其人。
有人说,苗连生为发展中国新能源产业将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押上了,不能不令人敬佩,同时都为他捏着一把汗。
凶险终于发生了。华尔街金融风暴使英利的股价一度从每股41美元下跌至每股2.3美元,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风云突变,还必须在对赌条约规定的时间内还清约定的1.5亿美元,无疑是雪上加霜。CFO李宗炜和资本运营部年轻的女经理刘聪慧成为这场“对赌之战”的主将,他们6个月5次前往香港,与十几家债权人展开谈判。在最困难的时候,刘聪慧一想到面临深渊的苗连生就流下担心伤痛的泪水,不得不叮嘱苗连生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保护好苗总……”
事后苗总风趣地对大家说:“我是越紧张时越平静,就算跳楼也是从一楼跳,大不了从头再来!”
冲出峡谷是坦途。一轮轮的博弈,或深藏不露,或刀光剑影,交织出英利人的睿智与聪慧。这场惊心动魄的金融“对赌之战”还是以英利取得最后胜利而落幕。
创造了融资奇迹的“英利神话”又一次在华尔街上空升腾!
变危为机的“市场之战”
苗连生指挥的这场市场阻击战是在世界金融风暴骤起的2008年10月开始的。
光伏 光复能 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