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荣等“太阳能富豪”财富大幅缩水背后,是太阳能行业积弊的爆发。一方面,太阳能第一波剩余投资机会廖廖无几;另一方面,低估值也正为太阳能行业开启新的并购时代。
尚德太阳能董事长施正荣财富缩水80%!
这一数字指的是施正荣截止到2009年2月10日相比《2008胡润百富榜》所公布的上市部分财富的变化。3月12日,胡润研究院第二次发布了《2008胡润百富榜》前20位富豪财富缩水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施正荣财富跌幅最大,成为“跳水冠军”。在2008年,施正荣这部分财富曾为190亿元。
不仅仅是尚德。在此次胡润发布的财富缩水报告中,江西赛维董事长彭小峰财富下跌79%,直追施正荣。
施正荣等“太阳能富豪”财富大幅缩水,行业深层动因何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太阳能光伏产业正发生重要变局。
“两头在外魔咒”与“投资大跃进”
如图所示,中国太阳能市场在过去几年红红火火,但是没有改变其畸形的产业结构,即“两头在外”:硅料在国外,市场在国外。
美、日等国家掌握了硅料的生产技术,垄断了全球的多晶硅料供应,获得了太阳能产业最丰厚的利润,同时又是全球太阳能光伏市场的最大需求方,美日欧占据了全球90%的市场。
与“两头在外”的产业结构相对应,中国太阳能产业把国内变成了制造工厂。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有限,截止到2007年,国内太阳能电池的装机容量为100MW,相比于中国光伏电池的出口来说,微乎其微。在过去的几年内,中国迅速成为全球最大太阳能光伏产业硅棒、硅片和电池的加工制造中心。中国以低的劳动和资源成本,换回微薄的制造利润。
就国内来讲,投资较热的,除了硅棒和硅片加工外,更多的涉及硅料生产。由此,2010年以后存在产能过剩的隐忧,这些潜在的多晶硅产能将达到14万吨,但是目前预测的全球2010年多晶硅需求约8万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0多个省市、20多家企业在酝酿上马或申报多晶硅项目,公开数据显示,设计产能已经超过6万吨。
尽管光伏产业前景非常广阔,国际市场潜力巨大,但是从全国范围看,存在产业投资过热的风险。按照规划,中国光伏需求量到2020年也只有1800MW,而2006年中国太阳能电池的产能已经达到1600MW,这意味着仅过去一年的产能就可以满足未来十余年后的规划目标。而去年全球太阳能电池实际装机容量只有1400MW。也就是说,中国太阳能电池的产能已经可以满足全世界的需求。
金融危机加速破坏平衡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和油价的不断“跳水”,进一步打破了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供给平衡。
市场萎缩
欧洲补贴政策消减,全球需求下滑。美国、日本虽然出台新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但这两个国家的市场增长远不足以补偿德国和西班牙市场的下滑。市场下滑和产品过剩将导致激烈的竞争和组件价格大幅下降及全球范围的产业洗牌,很多没有融资能力、降价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都会面临被兼并或破产的危险。除了上述因素,金融风暴对光伏企业的冲击十分明显,中国在海外上市的光伏企业,股票价格大幅下跌,甚至跌破发行价。以至于高关联度的中国光伏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常规能源下跌,短期影响市场
由于光伏电池属可再生能源,其替代的对象是煤、油等传统资源,前景看好的前提是煤、油等资源越来越少。而一旦传统能源、资源的价格下滑,对光伏行业的依赖度和新能源开发的紧迫感会大大降低。因此,在传统能源惨烈的跌幅背景下,光伏行业的上升动力被严重削弱。
供需关系将在2009年发生逆转
首先,从2009年开始,全球多晶硅厂的扩产和新厂的迅速投产,太阳能级多晶硅将出现供大于求,这一形势将持续2-3年,与此同时,全球太阳能组件的供应量也由于硅料供应环节的产能释放,供大于求,将导致激烈的价格战;其次,全球主要市场德国和西班牙大幅萎缩,主要是因为补贴政策的调整,将严重影响世界光伏产品的销售。
产业洗牌在即
对国内大部分产品出口欧洲的光伏企业来说,正面临生死抉择。太阳能电池板价格业已下跌6%-8%,50%的中小光伏企业面临停产。同时,现货市场的硅料价格大幅下跌,也让那些签订长期合同订单的企业蒙受巨大损失。事实上,中国光伏企业约98%的市场依赖国外订单,产品主要销往欧洲、美国和日本,其中欧洲市场占了2/3强。欧元大幅贬值,众多的光伏企业汇兑损失严重。与此同时,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危机,行业面临大规模洗牌。
光伏 光复能 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