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当前位置:环保信息网 > 环保行业资讯 > 国际动态 > 梁思成之子梁从诫:环保义举赢得广泛认可

    梁思成之子梁从诫:环保义举赢得广泛认可

    来源: 人民日报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10-11-01 访问:

      10月28日下午4时许,北京的深秋,78岁的梁从诫先生走了。

      梁启超之孙、梁思成之子,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协会创会会长——这几个知名的“标签”里,梁先生最看重的,是最后一个。

      “宁愿丢一个历史学家,也要多一个‘自然之友’”

      梁从诫生于1932年8月4日,父母给他起名“从诫”,是希望他能成为像北宋李诫那样的建筑学家。后来,他考清华建筑系时差了6分,遂改学历史(当时建筑系系主任即为梁思成)。大学毕业后,他主要从事历史方面的教学、研究。1988年,他辞去公职,受聘于民办中国文化书院任教职。从1989年开始,他连续四届任全国政协委员。

      1994年3月31日,62岁的梁从诫深感中国环保问题之严重,和几位志同道合者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绿色书院——即蜚声中外的自然之友。自然之友以“保护自然、善待自然”为宗旨,以开展公众环保教育为己任,以与政府的良好合作为基础,竭力推进中国的环保事业。

      季羡林先生曾说:“从诫本来是一个历史学家……然而,他不甘心坐在象牙塔里,养尊处优;他毅然抛开那一条‘无灾无难到公卿’的道路,由一个历史学家一变而为‘自然之友’。这就是他忧国忧民忧天下思想的表现,是顺乎民心应乎潮流之举。我对他只能表示钦佩与尊敬。宁愿丢一个历史学家,也要多一个‘自然之友’。”

      “我们不求波澜壮阔,但的确需要水滴石穿的耐心”

      16年前,公众的环境意识还非常薄弱,更谈不上参与,自然之友的路,曾经走得很艰难。

      梁从诫曾应邀到某国家机关演讲,前来听讲的只有5人。他说:如果能在你们5个人心中种下5颗绿色的种子,我就很欣慰了。

      “我们不求波澜壮阔,但的确需要水滴石穿的耐心。”梁先生像穿石之水,不畏艰险,执着前行。

      为保护藏羚羊,青海省治多县县委副书记索南达杰组织“野牦牛队”,与盗猎分子殊死搏斗,不幸牺牲。环保志愿者杨欣写出《长江魂》一书,为建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卖书筹款。梁先生听说后,立即致电杨欣:你到北京来,我给你组织演讲报告会,咱们一个学校一个学校讲,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卖书!

      那个炎热的夏天,梁先生马不停蹄地在首都各大高校演讲,卖书筹款。

      1999年2月,梁先生又“上书”国家有关部门,呼吁建立青海、西藏、新疆3省区联防制度。之后不久,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盗猎“可可西里一号行动”,极大震慑了盗猎分子。

      同年5月,67岁的梁先生和一些媒体记者,前往海拔近4000米的可可西里,亲手在昆仑山口点燃火把,把收缴的藏羚羊皮付之一炬。返程途中意外发生车祸,他右肩脱臼、胸部挫伤,险些丧命。但在后来接受采访时,他对此只字未提。

      后来,他在一篇笔记中写道:环保行动不是轻柔的田园诗,风险总是有的。为民间绿色活动付点代价,我们无怨无悔。

      有感于败多胜少、困难重重,梁先生曾把环保比作“一场难以打赢的战争”。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不能因为赢不了就不打,就像你知道人总是要死的,不能因为这个就不好好活了。

      “我们祖孙三代如果说有共同点的话,那就是社会责任感”

      不唱绿色高调,真心实意,身体力行,是梁先生为自然之友确定的核心原则。

      “管别人,先要管好自己。”梁先生以身作则:他随身带着一个小布口袋,装着一双筷子、一把饭勺;出门办事,他能骑自行车就骑自行车,有一回到全国政协开会报到,被从未见过委员骑车参会的警卫挡在门外;家中的洗菜水,他收集起来冲马桶;他住的房子,几十年没有装修……

      梁先生的环保义举,赢得广泛认可:地球奖、大熊猫奖、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使者、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2005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亚洲环境奖、麦格赛赛奖,等等。

      用“温而厉”来形容梁先生的性格,该比较恰当。对于前来求教的学生,对于热心环保的志愿者,梁先生总是面带微笑,谦和可亲;对那些蛮不讲理的官员和财大气粗的老板,梁先生从来是不畏不让,直言不讳,有时甚至疾言厉色,拍案而起。

      即便对外国贵宾,梁先生也不讲情面。

      为斩断藏羚羊羊绒的贸易链条,梁先生在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访华时,毫不客气地给他写信:我请求您,运用您个人在国内和在你们的欧洲同伴中的影响,和我们一道来防止这种珍稀动物因“致命”的时尚而被灭绝……

      1999年,他应邀到上海参加全球500强财富论坛。面对各路经济巨头,他说:你们无非是要到中国来推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消费主义的理念……到时候,中国的成人都在想明年换什么型号的汽车,孩子们都在想吃有多少种香料的冰淇淋,女同胞们都在想用什么品牌的化妆品……如果十几亿中国人都过上你们那种生活,中国的资源能支撑得起吗?……这不仅是中国的灾难,也是世界的灾难。你们想过要承担什么责任没有?

      在许多场合,倔强的梁先生是不受欢迎的人,“出风头”、“不识时务”之类的风凉话时有耳闻。

      在接受杨澜专访时,梁先生坦陈:从梁启超到梁思成,再到我,我们祖孙三代如果说有共同点的话,那就是社会责任感。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不能不尽我们的力量,为这个社会、为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

      听听他生前的告诫吧:亿万人的警觉,会形成宏伟的力量,而亿万人的无知和漫不经心,也会给地球带来沉重的负担,乃至巨大的灾难。

      梁先生,安息! 本报记者 赵永新


    环保 环保信息 环保设备
    分享到:

    上一篇:国际旅游小姐乘牛车巡游 提倡环保低碳生活
    上一篇:摩纳哥亲王为环保助威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