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1日电 据香港中通社报道,十年前,当何惠萍受邀组创香港环保促进会时,她熟知的是如何在医疗领域回馈社会。“环保是重负还是商机?”这是她最初的疑惑。十年后的今天,何慧萍已然在环保、企业和政府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环保是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如今,企业以慈善的方式回馈社会成为国际潮流。而在工商界和学术界创会者们的支持下,香港环保促进会(Green Council)作为首家为环保产品提供认证的公益团体,业已发展成为中国环境标签产品认证计划在香港地区的唯一授权机构。
于个人而言,少用一双木筷即是环保;于企业而言,制造和供应怎样的产品才是环保呢?何惠萍说,这就是他们的任务和目标:为关注环保的香港消费者分辨真正的环保产品。
回忆起世纪之交的香港,她说,虽然环保早已是全球性的趋势,但大家对此却“并不懂得真正的行动,因为任何行动都是有风险的”。
她指向桌上的一个纸杯,“这不是普通的纸杯,它是用竹叶做成的,清洁环保。但这种替代品却并不为所有机构接受。”习惯的改变,个人需要勇气,机构则得承担风险。这种风险来自于采购预算是否合理应用,是否会有不期而遇的意外。究其原因,商家和消费者间缺少信任的纽带。而他们,即是希望能连上彼此的信任,希望能以第三方独立的姿态评估“贴上信任的标签”。
然而今年5月,一份本年度全球城市生活素质评级榜单显示,位列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在“全球最佳居住城市”的评选中却仅排第71名,空气污染和环保措施问题令人诟病。而对于环保产品的测评,更是不及世界其它地区。
早在1977年,德国就推出了全球首个环保标签计划——“蓝天使”环保标签计划。亚洲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也先后推出了各自的计划,虽是属于自愿参与性质,但却得到了国家政府的积极支持。而中国国家环保局也于2003年9月成立环境认证中心,并辅以各省市千万元免税奖励计划。
“香港没有标准局,只有各自的行业标准。”何惠萍认为,这是目前香港环保企业推广的困难所在。没有统一的标准,也不与国际接轨,“香港的环保产品的认可,既需要得到所有行业的认可,也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她说“香港标准”不易做,起初无人回应,最近两年才得到发展壮大,目前才有70余家企业加入计划。
至于目前火热趋势的环保产业,何惠萍则并不太乐观。根据调查,香港屯门环保园虽“用心良苦”,却设置了太高的标准,“两年来三家企业进进出出”。她认为,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企业的推广,必须获得“自上而下”的推动力,“自由市场下基本原则是货比三家,可这个初生行业却必须得到政府应有的呵护”。(作者 胡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