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当前位置:环保信息网 > 环保行业资讯 > 国际动态 > 巴西能成为环保大国吗?

    巴西能成为环保大国吗?

    来源: 中国能源报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10-08-18 访问:

      从吉尔伯托·加马拉的办公室望出去是一幅巴西的巨型卫星地图。地图上既可以看到星罗棋布、未经雕琢的亚马逊丛林,又可以看到种植甘蔗、大豆,养殖牲畜的农牧区,而流光溢彩的超级大都市圣保罗和里约在地图的南端提醒着你它们的存在。

      加马拉主持着巴西国家空间研究院的工作。尽管灵感源自一些普通的标准经济学理论,但他的主张却很惊人。加马拉认为巴西有实力成为世界上最环保的大国。他觉得,发展国民经济不应一味走扩大商品生产规模,粗制滥造的道路,而是需要提升价值链。巴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于是有些人就自然而然地认为,应该肆无忌惮地利用这些资源创造财富。但加马拉却很反对这种短浅的看法。

      加马拉很赞同“巴西——自然知识型经济”的定位,用知识和技术开发原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价值是这个发展模式的关键。加马拉举例说,巴西利用甘蔗生产生物燃料,研发和生产规模都领先于世界,生物柴油的生产也在稳步上升;全国47%的能源供应已经实现“绿化”,也就是来自可再生能源,为世界之最;而亚马逊原始森林则相当于地球的肺,对气候变化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巴西也不缺乏木材、钢铁和铝等资源,相反还很多,但加马拉不屑于谈论这些。“发展自然知识型经济为提高巴西自身研发水平提供了机遇,相较而言,制造业发展的机会却不那么多。比如,发展汽车工业毫无优势可言,因为大众从来都是把车型设计放在德国本土。”加马拉说。他认为走这条路还能让巴西避免陷入像委内瑞拉、安哥拉、沙特或者塞拉利昂等国遭遇的“资源诅咒”。巴西不指望成为一个靠资源发家致富的国家,但立志成为一个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环境的国家。

      加马拉的话很有道理,但是想做到这点却并不容易。那么它的难处在哪里呢?实际上,巴西不断地有大规模的油田发现,森林退化率持续增高,能源需求快速增长、贫富差距悬殊、地方腐败、治安恶化。另外,巴西人是否有经济实力兼顾环境责任,也是一个未知数。

      首先来看看里约附近发现的近海油田规模,这里拥有高达500亿桶的石油储量,正是这些资源让巴西成为了石油大国。巴西气候变化特使塞吉奥·塞拉曾经告诉我,这是个巨大挑战,因为尽管目前是水电和生物燃料支撑着巴西经济的发展,现行政策也尚未改变能源消费结构,但改变的意愿已经表现得十分强烈。

      如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也是个难题。巴西环境部长伊莎贝拉·塔斯克拉曾表示,不管是否开采石油,巴西都会完成2020年减排目标,然而要完成这个目标对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绝非易事。想要达成减排目标,关键是要停止对亚马逊森林的砍伐。但最近有数据显示,对这片原始森林的破坏仍在加剧,也有不少人呼吁制定森林法案保护资源。

      尽管如此,塔斯克拉明确表示亚马逊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会停滞,区域内的基建项目也不会停工,完全无视反对的呼声,塔斯克拉说: “我们不可能放弃这个地区,巴西66%的水电资源都集中在亚马逊。换作其他国家,不用这些资源,你认为可能吗?根本不可能!”

      巴西能源部长马里奥·齐摩尔曼用了一连串数字来表明巴西发展绿色经济的决心:街上一半的车辆都跑乙醇汽油;政府对2400兆瓦的风电项目进行了招标,是原计划规模的4倍;巴西还立志成为世界第二大产铀国;该国的CCS项目也在有序进行中。他还提到,近几年多达1300万巴西老百姓第一次用上了电,但仍有30万人生活在黑暗中。不过他也表示,明年这批群众也有望用上电灯。尽管这是了不起的成就,齐摩尔曼对此也是津津乐道,但家家通电,户户开灯也就意味着巴西未来的电力需求会激增。

      另一个大胆主张来自国家环保署。环保署长阿梅里克·突内斯列举了森林退化率和巴西经济复苏的数据,并指出环保署做出的努力成功切断了经济增长和雨林消耗之间长期此消彼长的联系。“只要有这个政治意愿,我们就能够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保护森林资源。说做不到,那是在找借口。”

      然而巴西幅员辽阔,国土面积是西欧的4倍,腐败层数不穷。巴西环保署的一位官员曾透露,主张砍伐森林的往往都是地方官员。有时候法律形同虚设,环保署处罚的25万例违规事件中,只有区区0.3%认罚。相反一些人以发展为名滥用资源却总能吸引无数渴望致富的信众。巴西正处在走向最终繁荣的关键时期,巴西选择的是跟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同的发展之路,这条道路就是在不影响环境和气候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这条道路充满阻碍,而且缺少前人的经验,但巴西不会放弃。


    环保 环保信息 环保设备
    分享到:

    上一篇:袁晓懋:招行以切身行动积极支持节能环保
    上一篇:洛杉矶建环保城市打造自行车之都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