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鹤良
今后五年左右,同步电机与异步电机两种技术在国内会并存发展,之后同步电机会成为主流,因为它代表了风电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个人预计如果不对行业采取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措施,2010年前后风电工程公司产能过剩的现象就会出现,在2015年左右会达到高峰,届时,整个风电设备制造业会重新洗牌,优胜劣汰。
优先考虑开发距离负荷中心近、
风能资源条件特别好的近海项目。从经济方面来考虑,建议开发深入水底10米以内,离岸距离在0.5—1公里之内的海上风电。
目前我国陆上风电装机容量已经突破1200万千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的建设也即将在近日展开,如何从技术装备的层面保障我国风电的发展日益引人关注。6月23日,在2009国际
风能研讨会上,针对这个问题,《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了原机械工业部重大技术装备司司长周鹤良。
同步电机与异步电机五年内并存
中国能源报:我国目前风电装备达到了什么水平?
周鹤良:国内风电制造厂家已基本上掌握兆瓦级风电机组——双馈异步和直接驱动两种制造技术。2008年风电生产量成倍增长,金风、华锐、东汽年产能力分别达到1000台,超过100万兆瓦。2兆瓦风电机组已进入批量生产,近海3兆瓦也开始投入小批量生产。
中国能源报:风电装备中永磁直驱同步电机与双馈异步电机两种技术现在的应用情况如何?两种技术在未来风电市场会是一种什么关系?
周鹤良:用同步发电机发电是目前较普遍的发电方式之一,特别是变频器的广泛使用,解决了风力机转速和电网频率之间的耦合问题。通过对变频器电流的控制,就可以控制发电机的转矩,从而控制风力机转速稳定,使之在最佳状态运行。相同条件下,同步电机比异步电机调速范围要更宽一些,运行要更可靠一些。但同步发电机也有不足之处,永磁材料价格高一些,变流器为全功率变流技术,容量大、体积大、价格高、系统成本高。国内变流器技术处于研究试验和小批量应用阶段,技术要成熟还有待不断提高。今后五年左右,这两种技术在国内会并存发展,之后同步电机会成为主流,因为它代表了风电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0年风电工程公司产能会过剩
中国能源报:国内风电产业近几年快速发展,最近有专家提出我国风电装机产能已经出现过剩,对此您如何评价?
周鹤良:中国风电设备行业在2009-2010年将面临初步的产能过剩。需求方面,2009—2010年风电装机容量需求为年均600—800万千瓦;供给方面,2008年中国风电行业的产能达到624.6万千瓦,产能目前正进一步扩大:一是大型制造商在今后两年有进一步扩大产能的“路径依赖”,二是目前风电装备生产企业已经达到70余家,新进入者还在增加。个人预计如果不对行业采取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措施,2010年前后风电工程公司整机产能过剩的现象就会出现,在2015年左右会达到高峰。届时,整个风电设备制造业会重新洗牌,优胜劣汰。风电处于起步阶段,不宜过分追求产量,而应强调质量,好中求快。
中国能源报:关于建立我国风电产业技术标准体系的讨论已持续了许多年,对此您是如何看的?
周鹤良:尽管我国风电制造业近年来迅速崛起,但缺失核心技术始终都是行业发展的软肋。与此同时,大批兆瓦级新型风电机组匆忙投入规模化生产,致使产品质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整机制造企业的产品在运行和试制过程中均出现过质量问题。2007年至2008年两年时间里,我们多次遭遇国内企业设备不配套、调试出来的机组通不过运行考核等困扰。即使是投入运行的国产机组也多次出现过较大的质量和技术故障,如轮毂主轴问题、轴承问题等。粗略估算,国产机组可利用率比国际先进品牌的机组低7%左右。
面对这些问题,应大力推动自主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成熟度,其中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而且,在国际风电巨头加快本土化、将战略重点日益转移到中国市场的背景下,时间必须加快。根据我国目前的现实条件,应当争取在五年内建立完整的风电产业技术标准体系。
中国能源报:我国目前的技术标准和认证体系的建设处于一种什么水平?
周鹤良:我国目前的整个标准体系还不健全, 但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财政部去年公布实施《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表示将对符合支持条件企业的首50台兆瓦级风电机组予以补助。“必须通过认证”赫然列入了其设定的六项条件之中。认证有助于企业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进而构建自身的研发能力。而且从样机设计之初,认证单位就应该全程跟踪整个过程。
事实上,随着我国近年来大批产品规模化投放市场,在风电场业主和开发商的要求下,部分整机和零部件已经取得了认证。发改委和世行项目办也支持建立了鉴衡认证中心和中国船级社两家认证机构。认证模式有很多种,除了设计评估、型式试验,还包括工厂审查、制造检验、出厂检验,以及单件单批检验等。由于目前我国风电设备认证属于自愿性认证,大家都倾向于只认证主要零部件和整机,对其中的原材料和元器件还没有形成认证意识。而风电产业涉及多学科、多种技术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零件出现问题都会造成停机。只有从原材料到整机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检验和认证,才能真正确保产品的安全和质量,逐步缩小与国外企业的差距。
中国能源报:我国应如何尽快完善技术标准和认证体系?有没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
周鹤良:我国亟待建立健全风电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为风电设备质量提供保障。企业在其产品批量化生产、商业化运行前应积极主动对新设计的样机进行严格检测,不要急于进行量产,避免未来更大的市场风险。据了解,在丹麦等许多国家,风电设备认证已成为强制性认证;在英国、希腊等国家,虽不属于强制性认证,但风电场业主和开发商在购买设备时也都会提出认证要求。国际领先的风电设备生产企业也都在风电机组整机或叶片等关键零部件新产品正式规模化投产前,委托有关检测认证机构开展全面严格的检测试验,考核其实际运行工况下的性能,开展产品认证。我国风电产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如果一开始就实施强制认证,会对整个产业发展非常不利,因为很多国内企业肯定达不到这个标准,市场将被国外垄断。在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推行强制性认证、设定一些门槛是必然的,但要看政府的态度和市场情况。
应优先开发陆上风电
中国能源报:近期国家将开展海上风电开发示范项目的建设,从风机设备投入的角度,您如何看待未来海上风电与陆上风电开发的关系?
周鹤良:应优先开发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可以考虑在近期进行示范试点。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投资很高,因为风机设备制造过程中要考虑海上防腐等特殊技术要求,加大了成本;批量过小,提高了销售价格。此外,施工方面有特殊要求,加大了投资费用。一般陆上风机的基础施工费用约占总投资的 10%,而海上基础施工费用高达总投资的 40% 以上。从而导致海上风电投资成本比陆上同类风机高出 50%—100%。即使海上风速条件好,一般也高出陆地 20%—40%。如果再考虑海底电缆输电等费用,海上风电可能高出陆上50% 左右。海上风电开发成本高于陆地的问题是难以克服的。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优先开发陆上风电;优先考虑开发距离负荷中心近、
风能资源条件特别好的近海项目。从经济方面来考虑,建议开发深入水底10米以内,离岸距离在0.5—1公里之内的海上风电;一旦决定开发,应适当提高开发规模,尽可能利用成熟技术和装备,提高可靠性。
风能 风能发电 风能与动力工程
上一篇:
风力发电机主要热特点
上一篇:
制动系统与安全保护是风力发电机组安全运行的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