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25
“进口家具”多在中国造 买进口家具需查报关单
一套沙发近3万元、双人床加床垫2万元、抱枕1700元……在一些全部标称进口家具的“专卖店”不难发现,这样昂贵的价格比比皆是。但在一些进口家具打折促销的时候,原价几万元竟降到一半,甚至只有几千元,于是人们便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家具为什么这么贵,能打这么多的折扣?其实,目前多数进口品牌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产品国产化,而这些国内生产的“进口家具”却依然标着进口价格。
“进口产品”多是噱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某家具城看到一套沙发,款式、材质与某高档家具店所售沙发相同,但价格却相差甚远,家具城中的沙发经过砍价最后可以7000元成交,而高档家具店的则标价4万元,不打折。
另外,记者在一些家具店看到,许多家具只打着牌子、规格和价格,独独看不到产地。一位售货员指着一套标价2万多元的餐桌说:“这是意大利的。”
“真的意大利原产吗?”记者边问边端详着这套精雕细刻、金漆镶嵌的家具。见此,售货员改了口,称木料和款式都是意大利的,然后在北京加工生产。
进口品牌多在国内生产
真、仿之间的差距是有的,但价格的差异不至于这么大。据上海某家具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国外进口家具,除在当地购买家具的进货成本和经销商合理的利润之外,把它运至国内所涉及的费用相当可观,一般包括:报关费、检疫费、关税、增值税、保险费、运费。采取海运的话,全部费用将占进货价的40%至50%,如果是空运,全部费用将占进货价的80%,甚至100%。因此,一般情况下,消费者看到的标价,将是进货原价+进货原价×40%(或×100%)+经销商利润。以沙发为例,按照正常的加价方式,4万元的零售价里面,进货原价应该是1.7万元至2万元左右(海运方式)。但目前在北京销售的一些进口家具品牌,多数产品是在国内加工生产的,所售价格却一点都不比进口的便宜,人们很可能花了进口价格买了国产产品。
买进口家具需查报关单
据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的家具市场鱼目混珠的现象很多,有的厂家从意大利引进多条生产线来生产意大利风格的家具,由于成本下降,因而价格可相对较低。但目前一些厂商在销售时并不标明产地,仍以高价出售,以牟取高额利润。因此,建议消费者在选择家具时,首先看是否有海关报关单;其次一般进口商会有购买生产厂家的质量保证书;然后是要购买那些确有信誉、有经济实力并能承担质量问题的经销商的产品。
具体在挑选家具时,要注意看边角、家具的每一组合处是否协调、组合缝是否严密。一般国内家具仿冒进口家具时,制作上由于技术标准低,工艺达不到要求,家具的接合处易出现高低不平、漆面不光滑、光洁度差等情况。另外,进口家具的五金组合件上一般都打有国外品牌,且光度好。
相关链接
高档家具鉴别有方
究竟什么是高档家具,很难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专家提出如下几条作为判别高档家具的标准:
1.应用天然材料加工而成
天然材料,特别是木材,从古到今一直都是主要的家具用材,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与珍视。如英国家具史上的核桃木时代、胡桃木时代、桃花心木时代,都是以主要用材来体现一个时期的家具特点。在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环保意识日益强烈的今天,当人们的审美意识又充满怀旧情趣的今天,天然材料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
就家具的档次而言,用实木加工的家具,如果造型、工艺都不错,当然属高档。如松木家具,木材虽不珍贵,但用松木加工的家具,却在国际市场上颇受欢迎。又如橡胶木家具,过去橡胶木做柴火料都无人问津,今天用橡胶木加工的木沙发,有时却贵于真皮沙发。实木家具好过人造板家具,木质家具(包括人造板)好过金属塑料家具,真皮沙发贵于仿皮沙发都是大众普遍认同的标准。
2.用珍贵稀有材料进行装饰
就木家具而言,采用珍贵木材加工的实木家具固然贵重,如用统称为“红木”的各种材质密实,颜色深沉的硬木加工的家具都可称之为高档家具。
如用花梨、核桃木、桃花心木、红影木、白影木、榉木、橡木等珍贵薄木贴面的家具,不管其基材是什么人造板,如果工艺精美,涂饰高雅,也就身价倍增。因为这类薄木均为进口,其市场价格均在数百元一平方米,而且货源不充裕,所以用珍贵薄木贴面也是家具上档次的途径之一。
3.精雕细做做工精细
凡高档家具都必须是精工制作,粗制滥造必不属高档之列。精雕细做的仿古家具,特别是用珍贵木材手工雕刻的家具,其身价最高;用机械雕刻装饰的家具,做工精细的,也属高档家具。
即使是没有雕刻装饰的实木家具,也要求做工精细,如门面线脚、边部处理都必须做到无可挑剔。充分表现材质美、结构美都要通过精细的工艺来实现。因此做工精细也是高档家具的必备条件之一。
4.有典型的风格个性
高档家具的另一个条件是风格个性、艺术特色鲜明。仿古家具必须体现出所仿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如中国明式家具,法国路易十五式(洛可可)家具。现代家具也必须有易于识别的风格个性,如意大利家具,北欧实木家具等。传统风格、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都可称之为个性。
(北京娱乐信报)
本文已被阅读 387 次